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文史:利瑪竇 西學東漸第一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4 00:20:35  


利瑪竇(左)與徐光啓
 
  身體力行 促進融合

  展廳內,利瑪竇寫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論》吸引了觀眾。這本書,記述了他在中國傳教的心路歷程。他懂得要取得中國人的信任,必須吸收中華文化,迎合中國人的風俗習慣。為了接近中國人,他說中文、寫漢字,生活也力求中國化。他穿上寬衣博帶的儒生裝束,埋頭研習儒家學說,還將“四書”譯成拉丁文,向西方傳播。

  利瑪竇到中國傳教,利用溫和的文化力量,說服代表上流社會的士大夫入教,由此帶動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明朝士大夫喜歡“雅集”,利瑪竇就和他們一起坐而論道。士大夫們喜歡天文、地理,利瑪竇就給他們繪制地圖、演示儀器。他真誠地尊崇儒學,其本人又博學多才,因此與他“談學問”的中國士大夫非常多,其中不乏朝廷高官,明代傑出思想家李贄、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就在其中。 

  長期生活在中國,利瑪竇發現中國的讀書人“重文輕理”,重視人文學術,輕視自然科學。他看到中西方文明是“互補”的。於是,他在中國採取“補儒”策略,把宋明儒家講求的“象數之學”,用西方學者擅長的“自然科學”加以補充;在歐洲則大力推介中國儒學,把孔子學說、“四書”、“五經”當作人文主義學說予以介紹。利瑪竇的努力,客觀上造成了17至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格局:歐洲人從中國輸入儒家“人文精神”,中國人則從歐洲進口“科學技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