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易中天:未來中國讓人敬還是讓人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2 00:12:59  


 
  拿得出手的觀念

  南方周末:既然中國文化與普遍人性並不對立,那麼“文化大國”也有實現的可能吧?

  易中天:這個問題,我在2月18日貴報的特約文章裡其實已經講清楚了。成為“文化大國”,關鍵是得能影響別人、影響世界,甚至影響人類的歷史進程。這就必須有“幹貨”,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腳、經得起歷史檢驗,讓他人由衷欽佩、讚美、學習的東西。

  南方周末:長期以來學界都在熱議,中國人能夠拿得出手讓全世界廣泛接受的觀念有哪些。比較公認的有兩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天人合一”。你怎麼看?

  易中天:我只承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承認“天人合一”。

  南方周末:在談及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時,“天人合一”這一觀念常被人提及。用以說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的關係應是和諧的,而非對抗的。

  易中天:這有點太“抽象繼承”了,抽象得只剩下這四個字了。董仲舒他們講“天人合一”的原意,實際上是借人與自然的關係,說人與人的關係,即“天人合一合於人”。比方說,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這叫“天人同構”。又比方說,天上出了“掃帚星”(其實也就是彗星),人間就要倒大黴;如果出了“祥瑞”,則證明當今皇上是“堯舜之君”。這叫“天人感應”。再比方說,吃牛鞭、鹿鞭、狗鞭,便能壯陽;吃了豬腦子,就會變得像豬一樣聰明。這叫“天人相通”。這三條加起來,就是“天人合一”。跟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什麼的,八竿子打不著。

  非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環保觀念,與其追溯“天人合一”,不如強調“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凡事不要過分,包括對環境不要過度開發。比如古代有很多講究,春天不打獵,因為春天是禽獸懷孕的時候;不要竭澤而漁,也不能見魚就撈;捕鳥要網開一面,讓小鳥飛走,等等。這些行為的思想根基都是“中庸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