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不可思議"的印度 各種事物融合為一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9 09:10:38  


印度地鐵重視反恐,時不時見到荷槍實彈的士兵和沙袋堆成的工事。
 
  國民性格

  人和動物的幸福感都比較強

  或許因為印度全民信教,印度人很平和、知足。做事情不緊不慢,吃飯、喝茶對他們來說是更重要的事。他們似乎相信冥冥中自有一種力量主宰著一切,什麼都不要著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人是幸運的,除了印度北部經常乾旱,印度應該算是一塊福地,喜馬拉雅山把冷空氣擋住,印度洋的暖濕空氣每年如期而至。南亞次大陸雖然很熱,但適宜作物生長。它的土地可耕種面積比中國多,季風一來,雨一澆,地灑點什麼都長。”駐印度的一位媒體同行說。

  在印度工作的陳先生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初到印度時,他的公司好久都沒有接到業務,公司的人都感到很大壓力。但公司裡的印度籍員工卻很輕鬆,在他們看來,大家都盡力了,也許上天會幫助他們。結果真的很快就接到一個大單。

  印度人平和、不尚暴力,本報記者在印度沒有見到有人鬥毆。有一次,記者在街上看到兩個司機口角,現場很多人圍觀,兩個司機吵得越來越激烈,但也只是“君子動口不動手”。

  C C T V駐印度記者曾晉說:“從整體上說,印度人比中國人要平和許多。我作為一個北方人,去中國很多地方出差,要加倍小心,中國式的犯罪和暴力結合得更加緊密,生命有時候會受到威脅。而相比之下,印度有時候讓你遭遇一些小煩惱,比如,乘三輪車,明明和司機說好是10盧比,最後他卻要收20盧比。如果忍不下這一口氣,就會破壞心情。如果大度一些,20盧比就20盧比,那也沒什麼。”

  記者在印度遇到中國留學生李纖纖,她在印度一所音樂舞蹈學校學藝術。據悉,國內來印度學藝術的人只有她一個人,她也是為數不多真正能融入印度人生活的中國人。說起對印度的感受,她直言不諱:“有的中國人不喜歡印度人為人處事的方式,但印度人其實沒有什麼大惡,他們其實特別頑皮,頂多有一些小惡。例如,長住印度的中國人要和房東打交道,房東就會有很多要求,如果回來晚了,就會把門給鎖了,有可能房東提前睡了,就回不去家了,然後去問他,他會說,你怎麼晚上12點還不回來,但其實租客10點就回來了。”

  李纖纖說,“我很愛印度,我覺得印度人特別善良,特別好。他們的那些壞,都是能看得見的,如果他們真的壞,他們能表現出來嗎?”她的說法和曾在印度生活了5年的C C T V高級編輯張謳不謀而合,張謳認為,“印度只有雨季和旱季,生活由宗教和世俗構成,所以印度人的心計也是二維的。”

  如果說,這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受到等級觀念的影響,人與動物之間反倒不分你我,和諧共處。

  印度絕對是動物的天堂,據說,印度教教徒連蟑螂都不忍心殺死,其他的動物更不用提。首先當然要提到牛,在印度它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它們經常成群結隊在街上漫步,或者幹脆躺在街道中間,造成交通堵塞,也沒有人指責,汽車只能繞行,這時候你甚至會覺得它們活得比人更有尊嚴。但有時候,你又會覺得這些牛在寸草不生的大街上流浪,未免也太辛苦。

  猴子也是城市裡的常客,它們在廟宇和民宅之間穿行,走在小巷裡,猴子甚至會從頭頂躍過。鴿子更是到處皆是,在街心花園,經常有成千上萬只鴿子覓食。在記者住的旅館,偶爾也會有鴿子跑到房間裡。在阿格拉、齋浦爾等地,記者經常見到路邊的樹林裡有孔雀的身影。

  在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到恒河沐浴的人常帶著他們的狗,讓它們在聖河裡泡一泡,他們似乎希望自己的狗將來也能上天堂。記者不小心透過長焦鏡頭看到,有的狗不太聽主人的話,狗主人把狗按在地上,打了幾巴掌。也許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本土文化

  寶萊塢電影蓋過了《阿凡達》

  印度文化豐富多彩,各種文化共生共存,印度人對自己的文化非常驕傲、非常認同。駐印大使館工作人員劉南舉例說,電影《阿凡達》在印度並沒有引起怎樣的轟動,並不是說《阿凡達》不好看,而是在同期有一部名為《三個白痴》的印度本土電影上映,這部電影的風頭完全蓋過了《阿凡達》。當時在中國,本土電影《孔子》也在上映,但票房難和《阿凡達》比擬。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

  導游阿利安也表示非常喜歡印度寶萊塢電影,他隨時攜帶的M P4裡也正好存有《三個白痴》這部電影。同行的有一名中國記者是電影發燒友,阿利安和她聊起印度電影,眉飛色舞。他還會哼唱裡面的歌曲、背誦裡面的台詞。可以看出,印度本土電影給印度年輕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快樂。

  印度報紙的副刊做得大氣、豐富,上面有不少文化演出信息。印度是一個公民社會很發達的國家,很多演出都是N G O在組織,為了促進文化的傳播,包括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此外,還有很多國外的演出,也是為了宣傳本國文化。據在印度留學的李纖纖說,印度幾乎所有的古典音樂、古典藝術演出都不是商演,除非需要邀請信的,都可以免費觀看。

  印度人生活在節日中。李纖纖說,她所在的學校每到節日,就會提前發一個通知,什麼時候不上課。而這些節日都與印度的歷史文化有關。在齋浦爾,本報記者因為身體不適,沒有參加當地的一個盛大節日,據參加的媒體同行回來講述———當地人參與的熱情很高,大家都很快樂。

  晚上,新德里郊區的集市裡常有巡回民俗表演,本報記者也目睹了一回。一個表演團體通常由幾輛卡車、馬車組成,表演者身著傳統服飾,化著濃妝,表演非常認真,還和台下的人進行互動。這種表演吸引了大批現場觀眾,現場並沒有人收費。這大概就相當於中國的“文化下鄉”吧。

  保護弱者

  窮人也要給他一口飯吃

  在重視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印度政府也注重社會公正,注意保護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早在建國之初,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我們要將自由和機會給予普通大眾、給予印度的農民和工人……要讓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機構確保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能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充實的人生。”今天的印度政府仍然在努力履行尼赫魯所做出的承諾。

  今年國際三八勞動婦女節之際,印度媒體都在關注一項法案,根據這項法案,印度中央及各邦議會都必須為婦女議員保留33%的議席。3月9日,印度上議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這項法案。這項立法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婦女在議會強制保留席位的國家。

  女性席位保留法案只是印度關注社會公平、保護弱勢者努力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看來,印度的社會不公主要來源於種姓制度的影響。為此,政府採取了包括配額制或保留名額等措施,例如:為女性或低種姓階層保留一定名額的政府職位,私營企業為弱勢群體保留一定的工作名額。大學為弱勢群體保留一定的錄取名額。這種配額制和保留名額的規定是強制性的,印度政府對弱勢者不遺餘力地保護,甚至引發一部分高種姓印度人的抗議。

  印度新德里街上的摩托三輪車(A utorickshaw )被稱為“窮人的出租車”。開三輪車的人往往是印度窮人,開一輛這樣的三輪車,就基本能養家糊口。政府允許10萬多輛三輪車在街上跑,也算是給弱勢群體的一種照顧。不少印度銀行給願意買電動三輪車的人提供貸款,給他們提供一種生計。新德里為舉辦英聯邦運動會,致力於將新德里打造成世界級的城市。今年3月,德裡政府宣布,將逐步淘汰摩托三輪車。但第二天,德裡政府又宣布此舉緩行,因為時機還不成熟。新德里政府可能權衡了各種利弊,但保住那些三輪車車夫的“飯碗”應該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

  社會福利

  印度沒有看病難、上學難

  在印度,如果只是看一些表面的東西,很可能會對印度很失望。如果觀察印度的教育和醫療,你會發現這兩個領域很不錯。看病難、上學難困擾中國多年,這在印度從來沒有發生過。

  拿醫療服務來說,在印度全民可以享受到免費或者非常廉價的醫療。但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務,可以去私立醫院。印度的制藥產業很完善,公立醫院沒有高價藥,比如說看感冒,藥都是一片一片的,吃三天就開三片藥,醫生只管開方子,醫院一般有藥房,但是可以在外面藥店買,都很便宜。本報記者曾去他們的藥店買藥,藥店裡的人給我把脈,用手電筒看喉嚨。藥店也不是整盒整盒地賣藥,而是需用服用多少,就賣多少藥給你。他們把藥片放在紙袋裡,每種藥,一天一片,藥效很好。據在新德里的中國人說,外國人到印度公立醫院看病也是免費,不過看病歸看病,買藥還是要錢的,也用不了多少錢。

  像醫療系統一樣,教育實行的也是雙軌制,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學校,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相比,師資力量相對差一些,但至少保證了全民享受教育的權利。劉南分析認為,之所以印度全民受教育程度比中國低,也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全民接受教育的意識,尤其是偏遠地區居民的意識還比較單薄,二是,他們的免費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也不是很廣。他們的制度雖然不能覆蓋全民,但優越性體現在,全民都有這種權利。本報記者曾去過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孟買的達拉維貧民窟。記者發現,貧民窟的孩子也穿著整齊的校服,往返學校有校車接送。

  印度的高等學府,來自貧困地區的窮學生也有機會入讀。尼赫魯大學是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這裡很大一部分學生是來自貧窮家庭。學生每學期只需交很少的學費和住宿費,學生的醫療費全是公費。學生兼職也很容易,基本不用自己找,工作會找上門來。記者認識尼赫魯大學的學生阿利安,他來自印度一個很窮的邦,空餘時間他給印度旅遊局當導游,幾年下來,不僅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開銷,還能補貼家用。

  當然,客觀地說,印度的社會福利制度覆蓋面可能不如中國,畢竟有一大部分人民是生活在偏遠山區,很難被納入到政府的統計當中,但就印度的可統計人群,或者是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福利的人群而言,他們的福利是比較好的。有人統計過,他們的工資與所創造價值的比例可以達到40%以上,遠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

  順便提一下,尼赫魯大學類似中國的北大。大學的設施可能不如中國的那麼好,但有一種自由的氛圍,學生不功利,思維活躍,阿利安告訴記者,印度領導人有到學校講演的傳統,尼赫魯大學以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命名,但這裡的學生曾把一位印度總理擋在校外。他說,尼赫魯大學的學生生活簡樸,理想高遠。他們考慮的不是將來找個什麼工作,把小日子過好,而是想怎麼改變印度。(來源: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