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0 15:32:17  


 
  網絡討論的影響因素

  網民在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的互動中極大地豐富了討論空間的內涵。與此同時,網絡討論行為也受到網民的互聯網使用情況和個性特征等因素的影響。

  1.網民的互聯網使用影響網絡討論的參與程度

  網齡與上網時間影響網絡討論的參與。網民接觸互聯網的時間早晚與網絡討論的參與程度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係:越早開始使用互聯網的網民越傾向於在網上發表評論,並參加更多議題的討論,這說明網絡討論的參與度與網民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緊密相關,較早使用互聯網的人,對網絡的各項功能更為了解,於是更多地參與了網絡討論。

  網絡討論參與行為和網民閑暇時間的多少有較大關係。網民平均每天花在互聯網上用於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越多,網絡討論的參與就越少。當上網主要忙於工作和學習時,瀏覽各大論壇發表評論的時間就相對較少,參加網絡討論的積極性也相對較低。

  網絡依賴程度影響其網絡討論的參與度。重度網絡依賴者更傾向於參與網絡討論,並且參與了更多方面的議題討論。網絡依賴和網絡討論參與度的正向相關關係,本質上是與網民上網時間以及對網絡的痴迷程度緊密相聯的。迷戀網絡世界的人更願意在網上尋找自我表達的空間,也就更願意參與網絡討論,並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意見和評論。

  2.網民的個性特征影響網絡討論的參與程度

  針對網民的個性,我們主要選取了與公共討論相關的三項特征:孤獨感、羞怯度和自尊/自信度來進行分析。

  孤獨者更願意參與網絡討論。對於孤獨感的度量,我們選取了心理學中著名的UCLA孤獨量表,該量表包括20項陳述,如“你常感到與周圍人的關係和諧嗎”、“你常感到缺少夥伴嗎”、“你常感到沒人可以信賴嗎”、“你常感到寂寞嗎”、“你常感到屬於朋友中的一員嗎”等等,通過這些陳述在網民身上發生的頻率來判斷其孤獨感。調查發現,孤獨感越強的網民越傾向於參加網絡討論,並且傾向於就多個議題發表意見。

  羞怯者更願意參與網絡討論。對於網民羞怯程度的測量,我們選取了美國心理學家Cheek和Buss在1981年提出的羞怯量表,通過網民對13個陳述與其自身的符合程度的判斷來測量他們的羞怯程度。這些陳述包括:“當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時我感到緊張”、“當處於一群人中,我很難找到合適的話題”、“我覺得同陌生人談話很困難”等等。通過相關分析發現,羞怯度越高的網民越傾向於參加網絡討論,但羞怯度的高低對參與討論的議題數量沒有顯著影響。

  自信的網民更願意參與網絡討論。我們選取了德克薩斯社會行為量表中的自尊部分來測量網民的自尊/自信度。網民通過對16個陳述與其自身符合程度進行判斷來表明其自尊/自信的程度,如“在我與其他人意見不同時,我的觀點常占優勢”、“我認為自己是個能夠左右局面的人”等等。調查結果發現,越自信的網民越傾向於在網上發表討論,參與討論的議題數量也越多。

  個性特征對網絡討論參與度的影響,進一步驗證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公眾話語空間的擴大趨勢。通常來說,在現實生活中較為孤獨和羞怯的網民往往不敢或不願發表評論,或者找不到發表評論的合適途徑,因此他們的聲音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在網絡匿名和交互的作用下,孤獨感強和羞怯度高的網民更多地參與了網絡討論,他們的觀點、聲音也找到了聽眾,自我表達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互聯網有力地推動了現實中的沉默人群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相反,較為外向活躍的網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表達空間,所以參與網絡討論的意願相對弱一些,表現為網絡討論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同時,越自信的網民網絡討論的參與度越高,更傾向於就多個話題發表評論。這一方面說明自信的網民自我表達的需求更為強烈,另一方面也說明互聯網為原本自信的網民增加了一個觀點的通道,擴大了其觀點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幾點建議

  1.重視網絡輿論,建立反饋機制 

  網絡是現代社會信息和觀點的集散地,網絡討論行為是網絡輿論形成的重要途徑。通過對網絡討論的監測和分析,能夠便捷有效地了解民情民意,從而迅速做出應對,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隨著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討論的參與廣度和深度還將進一步提高。因此,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都應充分重視網絡輿論,注意追蹤各大網站、論壇、博客的信息,關注網民熱議問題,建立有效的網絡輿論反饋機制,推動我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2.加強網絡討論中的議題引導作用

  在網民關注的網絡討論議題中,生活、娛樂、時尚、健康等輕鬆話題是網民討論的熱點,政治、政府、經濟等嚴肅問題卻相對受到冷落。鑒於互聯網在推進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應有效利用網絡加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強政府親和力,有策略有計劃地引導網民對政策性、宏觀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提高公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從而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制定、改進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對網絡輿論應持理性的批判分析態度

  鑒於網絡討論的參與群體中,年輕、未婚、學生、農村(小城鎮)人口比例相對較高,討論議題難免出現生活化、娛樂化、缺乏理性、不夠成熟等問題,相關部門應該理性看待網絡輿論,對於網絡討論中的各種觀點,無論是用作數據參考、信息分析,還是政策咨詢,都應考慮“發帖人”的身份特點及其知識背景,有選擇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輿論傾向,以免將有失偏頗的個人觀點當成公共輿論和民意代表誤導大眾。

  4.引導網民理性思考,杜絕網絡暴力

  我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由於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網絡討論中消極參與者與洩私憤者不在少數,網絡暴力時有發生。調查發現,近四成網民參與網絡討論的目的是“凑個熱鬧,無聊說說”,近三成表示發表評論是為了“發洩情緒、表達不滿”。因此,要進一步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引導網民對各類議題進行理性思考和文明用語,制止網絡討論中的誹謗和謾罵等人身攻擊行為,杜絕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來源:光明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