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古今戲劇中的屈原形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4 00:08:50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 深圳特區報作者文章說:我是沿著郭沫若先生的路子來理解屈原的。一是他的《屈原研究》,一是他的《屈原》話劇。我承認,當我們距離背誦《離騷》的年代越來越遠的時候,而話劇的《屈原》卻一度讓我進入了對話狀態。應當說,我是先閱讀話劇《屈原》之後,再反過來閱讀《屈原研究》的。由此又進一步,想到了古代關於屈原的戲劇,也讓我著迷。其實我發現,古今以來,人們對屈原用戲劇的方式解讀時,不外兩點。其一,是失意知識分子取其孤憤之情以自擬;其二,是愛國志士慕其愛國之志欲救亡。因而,古今戲劇,無非這兩種演繹。漢末借屈原忠貞用心,以維護漢室;宋人讚美屈原,是因為宋金之戰,有國破之危。元雜劇對屈原有非議與貶斥,是反對他的愚忠,因為要反對蒙古人的統治。到了上世紀40年代,全民抗戰,屈原再次作為旗幟被郭沫若舉起。這些都是戲劇史家的共識。郭沫若之後,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湖南有一個盛和煜,他是荒村野嶺孤獨無著的下鄉知青,在讀屈原《離騷》之時,突然與屈原的孤憤相通,這種感覺就是他以後寫湘劇《山鬼》的心理基礎。

  我想,中國就一個屈原,卻有諸多戲劇家的不同解讀。在屈原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這些後屈原時代的戲劇家,不是以時代的需要,就是以個人的理解,讓屈原穿越在千百年的戲劇舞台上,給我們留下了變幻不定的藝術形象。這是十分有趣的。

  失意才子孤憤之作以自述

  屈原戲曲史家吳柏森先生在他的“古代屈原戲曲研究”中,以清代戲曲為例,梳理了清代幾位戲劇家的屈原戲曲作品。有尤侗的《讀離騷》,有鄭瑜的《汨羅江》,有張堅的《懷沙記》,這三出戲均屬學子悲憤之作,對屈原悲劇人生的刻畫與解讀,都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生活寄寓的烙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