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葉小文: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2 00:13:48  


 
  在人與自我的關係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身心和諧,主張認識自我。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很難,老子選擇一個“明”字,有其深意。什麼是“明”?“明”是對著黑來講的,對著盲來講的。“明”就是眼力好,盲就是喪失了視力。看別人看得見,看自己看不見,這就是自我的盲區。中國傳統文化要求我們要讓自己走出盲區,進入自我明察中去。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磨練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進退有序,仰俯皆寬,知足常樂,安心為本,達到身心和諧。

  可以說,“和”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俱豐。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和”的哲學,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將“和”用於人際關係,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將“和”用於政治,則能促進歷史發展,文化繁榮;將“和”用於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將“和”應用於文化,則可使百家爭鳴,理論創新;將“和”應用於養生,得和則盛,得和則壽;將“和”用於戰略決策,則賢才蜂聚、良言潮湧、上下通達、左右和諧、蔽端早現、創新迭出;將“和”用於外交,則“協和萬邦”,實現“萬國鹹寧”、“天下太平”。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但在我們眼前的世界卻並非和諧。人類在自然資源的爭奪、國際秩序的平衡、意識形態的認知、宗教文明的信仰等許多問題上的紛擾,矛盾不斷,導致出現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領土爭端、地區衝突、恐怖主義、環境污染、全球變暖、貧困蔓延、自殺上升等現象。概言之,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產生了嚴重的衝突,並由此引發了人類的生態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這是人類21世紀面臨的共同的挑戰,關係著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一個和諧世界的圖景應該是人類能夠科學合理地對待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的關係,實現人與天和、人與人和、人與己和。中國獨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將為化解人類面臨的危機與衝突帶來新的智慧。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這種品質“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

  “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天下情懷”是至高無上的,是從上到下的東西;“和諧理念”是無處不在的,是自下而上的東西。二者又簡明扼要,通曉暢達,相輔相成。這就構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品質”,這就可以既站得高,高屋建瓴;又落得實,家喻戶曉。這對我們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許可以有所啟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