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丹青路始自西湖——吳冠中與杭州的一生情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7 16:27:39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新華社報道,“只要上帝給我假期呀!只要到時候身體方面還許可,我對杭州是很有感情的。……我都一直在懷念杭州。”這是5年前的6月,吳冠中在面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的邀約時,道出的肺腑之言。說這番話的時候,老人時年87歲。17歲那年,他在西湖之畔走上了藝術道路。

  1936年夏天的一個假日,吳冠中跟隨著比他小一歲的朱德群,走進了西湖深處一座精緻的園林。它位於孤山腳下,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西側,原係猶太富商哈同所建,後被政府收回。

  1928年,蔡元培先生選址此地創建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他說,“設立藝術院來創造美,使以後的人,都能漸漸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藉以真正地建立起人們的精神生活。”次年,學校改名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蔡先生的願望在吳冠中的身上應驗了。年輕的吳冠中,當時已在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求學一年,在暑假軍訓時,與杭州藝專的學生朱德群結為摯友。這原本只是一次串門,卻讓吳冠中從此一輩子投身美術之中。“美的力量太大了!可以說我有一種盲目的愛,不顧一切,一定要學美術。”

  1936年,吳冠中放棄了“有前途”的工科學業,轉考入杭州藝專。當時的杭州藝專,大師雲集:林風眠、潘天壽、吳大羽、李超士、常書鴻……學生吳冠中登著老師們的肩膀向上攀登。

  及至晚年,吳冠中回憶學生時代時,對老師們充滿感激。他曾說,自己慶倖一開始學國畫就隨著潘天壽的眼力來識別畫品與人品的優劣。他的藝術個性又被公認為深受吳大羽的影響。而他一生踐行的“中西融合”藝術道路,正是追隨著林風眠校長的方向。

  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正是杭州藝專。許江表示,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中,“東方”與“西方”是迢遙而又變幻的兩岸,從國立藝術院至中國美院的發展史,正是兩岸之間的一座大橋。“而吳先生無疑是高揚美院兼容並蓄的旗幟,畢一生精力始終不渝的建橋人。”

  但許江同時也認為,在“中西融合”的藝術道路上,吳冠中與林風眠相比,走出了新的方向。“林先生那代人進入西方繪畫後,很快折回到彩墨畫,想要迅速建立起東方的模式。而吳先生則以很大的魅力,畫中國風的油畫,畫時代風的水墨畫,讓它們在中國人特有的‘詩意’和‘象心’里相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