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恥感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7 00:06:51  


 
  倡導“行己有恥”,激發人的奮鬥精神,使人為實現人生理想、踐行道德規範而積極進取、不屈不撓。“行己有恥”,就是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為了達到自己人格的完善,志士仁人剛直不阿、堅貞不屈,背後都有“行己有恥”的思想動因。《中庸》載:“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其中,知恥居於最深層次,它對好學、力行乃至其他種種行為發揮著重要影響。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裡仁》)孔子本人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曾周游列國,顛沛流離、屢受困厄卻矢志不移,表現出一種“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精神。孟子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一種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倡導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勇於犧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由孔孟所倡導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踐行,為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所認同、所實踐,由此造就了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剛正之氣,形成了剛直不阿、特立卓行、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

  倡導崇尚操守,褒揚氣節。由於恥感文化能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知恥則有所不為,因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風尚。這裡所說的操守,其具體內涵主要是指廉潔正直、守志不辱的品行。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講的就是這種操守。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品行,古人互相砥礪、激揚名聲、躬行實踐,以氣節相尚,最終在這種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氣節觀。

  恥感文化與人的行為模式

  人是以群體方式生存的,人的各種行為受其內心價值判斷的制約,但人內心的價值判斷又往往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中國傳統恥感文化不僅向內要求人慎獨內省、行己有恥、崇尚操守,而且向外要求人改過遷善、見賢思齊,形成了立足於恥感文化的社會道德評價機制,從而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實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