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粵普之爭 折射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6 11:30:54  


 
  事實上,粵語地位的變化讓一些“老廣東”頗感失落,一位家住廣州荔灣老城區的市民朱小姐說,廣州一些老人家講的地道粵語俚語年青人都聽不太懂,本土長大的小孩也都“蒙查查”(糊裡糊塗),粵語文化中的一些傳統精華正在悄然喪失。

  然而,佔廣州人口相當比例的外來人則對“粵普之爭”大多持較輕鬆的態度。原籍山西的馬曉燕對記者說,15年前剛來廣州時買菜、和同事交流都要說粵語,但現在辦什麼事兒都可以用普通話“搞定”。

  “我理解本地人對粵語的感情,但對外地人來說,有一個寬鬆的語言環境很重要,現在的廣州很開放、不欺生,這是我喜歡這個城市的重要原因。”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詹伯慧認為,粵語和普通話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問題。粵語地位的變化是和廣州移民城市的特徵相適應的,過去二十餘年間,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廣東,改變了這裡的社會生態,也改變了語言環境。語言作為交流工具,伴隨城市化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是社會變遷使然。

  他同時認為,粵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開放和兼容是粵語文化的一大特徵,粵語不僅遍播海外,還給普通話貢獻了“打的”、“埋單”、“搞定”等鮮活詞彙,是中華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不會因為推廣普通話動搖粵語存在的基礎。

  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近日也作出回應,稱“推普廢粵”的情況並不存在,廣州市一直致力於弘揚嶺南文化,現在外地人積極學說粵語,本地人用普通話對外交流,已成為廣州這座都會城市的生活常態。他呼籲市民“熱愛粵語,熱愛普通話”。

  隨即,廣州電視台也對政協的提案作出答覆,表示該台自辦的各頻道節目普通話和粵語兼容,是由廣州這座城市歷史形成以及現實發展的需要而定的,並沒有變動的考慮。

  專家指出,圍繞“粵普之爭”的討論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這些爭議將引領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進行深入思考。詹伯慧認為,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而在市場一體化、社會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融、衝突在所難免,如何保持文化多元化,尊重和保護區域文化、民俗文化,需要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