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圓明園西洋樓百年底片亮相 重金海外購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5 00:03:46  


 
  觀眾反應 

  學者痛批國人二次破壞圓明園 

  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昨天來到展覽現場。“看了以後非常痛心!”王教授說,照片是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毀壞13年後所拍攝的,但是用當時照片和今天的圓明園對比,會發現,此間圓明園又經過了多少傷害。僅以諧奇趣為例,根據底片得來的照片顯示,當年諧奇趣主樓屋頂已經坍塌,但是建築主體受損壞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的欄杆也基本上是完好的。而現在,從圓明園遺址公園內可以看見的僅剩下殘存的石制構件。 

  王道成介紹,從1860年至今,圓明園一共經歷了四大劫難。第一劫是火劫,也就是1860年火燒圓明園。第二劫是木劫,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圓明園完全失控,趁火打劫的人進園砍了大量古樹,燒成炭到清河售賣。第三劫是石劫,1911年以後,因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及其他部門的修建,從圓明園搬走了大量石制部件。包括石獅子、華表等。第四劫是土劫,1917年以後,大量郊區農民到圓明園居住,挖山填湖,生產生活。1980年的一項統計顯示,當時圓明園內共有7個生產隊,2000多農業人口,800多勞動力。1993年,又有6000多外來人口進入,直到1998、1999年才疏解出去,到2000年,裡面住的700多戶遷出,2001年裡面的13個單位遷出,但是截至目前,部分單位仍在園中。“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把總賬都算在外國人頭上。”王道成說,“國人應該深刻反思。” 

  鏈接.玻璃底片 

  早在膠片之前,1860年至1890年間國內攝影者在玻璃上塗抹感光劑,制成玻璃底片。每一片單獨存在,使用時需要手動裝在相機上。因為玻璃底片制成以後,短時間內不使用便會失效,因此一般攝影者都是在拍攝現場搭建暗房,臨時製作。玻璃底片不易保存,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如果條件不合時宜,很容易造成玻璃上的影像消失。由於比膠片成本低,因此玻璃底片在國內至1920年左右還有少部分內陸地區在使用。後隨著膠片、數碼時代的來臨,退出歷史舞台。目前國內保存完好的玻璃底片非常稀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