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新中國二次大修“國史”修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1 00:10:47  


 
  新京報:歷次校刻,重點都是什麼地方? 

  徐俊:重點是文字校訂和勘誤,也有些是出於某種政治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後兩次校刻,就對少數民族的稱謂進行較多改動,此外,《明史》殿本與庫本差異甚大,《元史》乾隆殿本與道光殿本也多有不同。 

  新京報:最近一次整理是什麼時候? 

  徐俊: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組織實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標點校勘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將全套正史從古董書架上請了下來,成為人人可讀的現代整理本”。整理工作從1958年到1978年,經歷了20年。 

  新京報:但點校本出齊剛過去三十年,如今為什麼又要修訂? 

  徐俊:這主要由於受當時政治、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給讀者利用帶來不便。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體例不一” 

  新京報:能否詳細解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裡? 

  徐俊: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範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 

  由於時間比較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最後只有《史記》趕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其他三種直到1965年才陸續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