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新中國二次大修“國史”修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1 00:10:47  


 
  徐俊:這在當時是很難避免的,當時學術界提倡“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具體到點校工作,要求盡量簡潔,因此學者們做的很多校勘、考證工作並沒有 
能夠在校勘記中充分體現,某種意義上說,點校本並不能全部反映當年工作的實際水準。 

  新京報:這帶來了什麼樣的實際影響? 

  徐俊:在力求簡單的思想指導下,有幾部史都沒有採用底本校勘的方式。 

  每部史書在歷史上都有眾多不同版本,這就要求我們整理時首先要確定一個好的底本。但點校本中部分史書採取了“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也就是不用某本作為校勘底本,而是多本合校,覺得哪個本子文字好就直接採用哪個,不出校說明。 

  這是受質疑相對集中的地方,這次修訂我們要求每部史都必須確定好的底本,徹底解決“不主一本”的問題。 

  新京報:政治風氣有沒有給內容方面帶來什麼影響? 

  徐俊: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實質性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政治對點校工作影響最大的時期,是1967年的短暫恢復階段。那個時段,要求在點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強調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鬥爭,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蔑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如《明史》裡這樣的一段話: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當時認為“苦我民耳”是騙人的鬼話,決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新京報:這些都是時代觀念的局限。 

  徐俊:是的,不僅是標點,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鬥爭觀點,按照體例應該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於要突出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當時就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容都進行分段提行。現在的點校本《三國志》、《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文革”期間,1967年短暫恢復階段的做法,但這個時段的點校工作,沒有形成有價值的成果,所以在現在通行的點校本中沒有留下明顯痕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