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深圳的下一個三十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6 11:21:17  


過去的30年,深圳在經濟改革上帶動全中國。
  中評社台北8月26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評說,30年前的今天,1980年8月26日,大陸當局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意在借重港澳台的經驗與資金,這4個特區成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批試點,其中緊鄰香港的深圳成績尤為突出。30年來,深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象徵與代表,也起著加速改革步伐的重要作用。 

  社評說,只不過,深圳在推動經濟進步上的意義被突顯,它在政治上曾起的作用與成果卻被遺忘,甚至被遮掩扼殺,需要我們將之喚醒。 

  深圳曾是中國民主實驗的突破口。在深圳特區成立前,1979年1月,由香港招商局負責人袁庚倡議,當局決定在深圳南頭半島設立蛇口工業區,這塊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是經濟改革的首個試驗區,更在1980年3月率先實行幹部、職員公開自由招聘制。1983年4月24日,蛇口第一屆管委會實行民選,先經民意推選產生候選人,再經直接選舉產生幹部。管委會兩年民選一次,每年還由民眾對管委會成員投票,不信任票過半就下台,包括袁庚自己。投票前,候選人要發表施政演說,還要回答民眾質詢。由袁庚主持的這一系列大膽的民主實驗,維持了多年,直到他離休為止。 

  社評說,深圳曾在言論空間的開放上領先全國。輿論監督權力,是袁庚蛇口實驗的重要內容,當時他批准創辦的黨報《蛇口通訊》就曾公開批評袁庚。1986年,《深圳青年報》刊登讀者來信“贊同小平同志退休”,這樣的言論尺度在今天的大陸都難以超越。1989年以前,深圳大學也是中國大陸最自由開放而富有民主氣息的校園之一。 

  深圳多年來仍不斷進行政治與行政改革的嘗試。經濟改革最早的深圳,公民社會的孕育,市民的權利意識都相對成熟茁壯。這裡是個人參選人大代表最早的城市之一,政府體制進行分權制衡的改革方案(所謂“行政三分”)多次提出。2008年5月,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綱要》中提到“由同級人大差額選舉出區長、副區長,為以後條件成熟時進行市長差額選舉積累經驗”,以及在黨內選舉中引進競爭機制,允許參選人在一定範圍內開展競選活動,開展部分區人大代表的直接競選等規畫。 

  日前溫家寶總理的深圳講話,說到“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而停滯和倒退最終是死路一條。這番話正把深圳特區的政治意涵又再度彰顯了出來。那麼,在中國整體政治改革遲滯的時候,深圳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成為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呢? 

  社評說,有人認為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局限在某個地區可以有所作為的,而中國權力缺乏監督的沉疴,也不是在某處動個小手術即可解決。這樣的評論有其道理,不過,以中國幅員之廣,人口之眾,政情之複雜,由體制內開明派與市民力量合作,在某些地區進行民主試點,進而逐步帶動全國,並不失為穩健又符合國情的途徑。何況,深港日漸一體化,香港的民主選舉和政黨政治固然未臻理想,但畢竟走在深圳前面許多,深圳難道沒有不得不改,不得不變的壓力? 

  過去的30年,深圳在經濟改革上帶動全中國,未來的30年,深圳要能在政治改革上起著同樣的作用。在特區30周年慶前夕,深圳《晶報》以《我們到達了夢想不到的地方,這就是奇蹟》為題發表社論,文字激情澎湃,我們期待溫總理的改革志向得以實現,也期待一個新的“深圳政治奇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