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如何看待要求在黃海對美一戰的民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1 17:05:28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美國世界日報31日的社論說,黃海海域再起風雲,隨著美韓第二階段聯合軍演展開,中國國防部也高調宣布,北海艦隊將在青島外海進行實彈演習。有趣的是,雖然雙方隔空較量意味濃厚,但這些演習都是在“例行訓練”的旗號下進行,彼此都要避免給外界“武力挑釁”的觀感。本來,對中方而言,美國最終放棄讓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進入高度敏感的黃海海域,可謂讓了一步,應該“禮尚往來”,但是,中國民意沸騰,高呼與美韓在黃海一戰的聲音,充斥互聯網,北京不能無視,因此也只有高調回應一途。

  不過,在高調中,北京也策略性地表示某種低調,那就是讓處於困境,急須北京撐腰打氣,而“不辭辛勞”在三個月第二次走訪中國的朝鮮強人金正日,不要高調進京,而是停留在東北,同時,也只有胡錦濤主席前往關外,與金正日進行雙邊高峰會,其待遇同三個月前金正日訪華,中共九常委一個不落,與其會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不容懷疑的是,在金胡高峰會中,中方一定承諾了某些程度的援助,以換取金正日不要輕舉妄動,萬一擦槍走火,讓軍演變成了局部戰爭。這些微妙的互動顯示,無論中美,還是兩韓,都已經啟動後軍演的策略實施,尋找議題和突破口,為朝鮮半島新一輪的談判布局。 

  社論說,從中方近來的一連串回應,可以明確看到,中國民意,尤其是網路民意,真的在很大程度已經影響中南海決策,這種影響力甚至超出智庫和學界的獻策獻議,這就再度證明“上訪不如上網”的模式,已經從社會問題的領域,進展到外交決策的領域。其實,不僅在軍演這樣的議題上如此,就是在菲律賓人質事件的風波中,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民意,尤其是網民的憤怒,也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北京對菲律賓的政策,中國拒絕菲律賓副總統的道歉說明之旅,以及無限制延緩副總理李克強的訪問菲律賓,都是明顯的例證。 

  當然,這樣的現象出現,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美國和西方世界以往一直無法瞭解中國民意,難以把握民意脈搏,所以常常誤認為只要與中國政府對抗,中國民意的主流都是支持的,他們盼望西方式的民主,盼望美國和西方為他們發聲,如今,通過網民動向,美國和西方國家也可以繞過中國媒體的“官方”表態,在某種程度上觸摸到中國民意的真實性。這就可以幫助美國和西方國家在制定對華政策的時候,不僅僅是依據中國問題專家,“中國通”的出謀劃策,而且可以獲取中國民意反饋的第一手資料,及時對決策作出調整。而對北京高層而言,決策時有了“民意支持”的底氣,在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時候,顯然有了更具說服力的籌碼,因為在民主選舉的西方世界,民意作為決策的依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這種現象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網民的民意常常是非理性的、憤怒的、宣洩式的、從眾的,對社會議題的及時反應價值重大,但是事涉外交軍事、法律等高度專業複雜的領域,及其容易引發偏差,“科學決策”極有可能淪為“民粹決策”。尤其是在中國,媒體難以公開討論外交軍事等國家議題,導致網路民意沒有被更正和正確導向的可能,最後會產生憤怒到底,偏差到底的情況出現。 

  社論說,由此可見,中南海重視網路民意,這是好事,但是,與此配套,政府是否應該擴大傳統媒體論政議政的自由空間,讓決策能夠在民意、專業、多方論證的基礎上形成,同時,也要讓決策符合中國作為世界領袖的新角色,符合某種程度上的普世價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