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興辦私立大學須三思而行
--訪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30 00:19:01  


吳清輝校長接受專訪
  中評社╱題:香港興辦私立大學須三思而行--訪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作者:劉迺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香港已經把強化教育產業作為提升香港競爭力六大產業之一,但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如何才能從整體上強化香港的競爭力?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為此,我們專訪了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教授,他也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的校長。

  劉迺強:香港教育產業如何發展是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有建議發展私立大學的,也有計劃建立新校園和進行校際合作的。首先想請校長宏觀地談一下,香港發展教育產業是否可行?包括在香港這麼一個城市,是不是有必要成立私立大學?而目前香港輿論中,似乎教育產業最主要的就是要興建私立大學。

  教育產業不能與具體公司等量齊觀關聯效應必須考慮

  吳清輝:我的理解,您這個問題是兩方面。一個是香港提出的六大產業中的教育產業有沒有前景,另外一個是香港有沒有必要設立私立大學。

  首先,我們應該給教育產業下一個定義,因為一說起產業,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投入多少,產出多少。

  我所理解的教育產業,並不是組建一個教育機構本身能夠賺錢,而是著眼於教育可以帶來很多協同性、關聯性的效應,能夠使得某一個地區更加發達。

  關聯效應表現在幾個方面,包括人才的引進。比如外地的人慕名來求學,求學的過程中受你影響,畢業後可能選擇留下來為本地社會服務,即使選擇離開一般還是會說母校所在地的好話,除非你是很差。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外地學生來讀書,本身就是消費者,父母不僅來而且可能給孩子買房子,諸如此類,相關的效應是很多類型的。廣義的教育產業應該從這個角度看,而不僅僅糾纏於獨立的教育機構可以賺多少錢,否則就很難算了。

  對於將香港辦成一個教育樞紐,我是其中一個提倡者。我當時的立論是說,香港的高等院校水平不錯,我這麼多年從事高等教育,可以說這個話。而一個地方的教育好不好,畢竟是要靠高等教育來帶頭;沒有好的高等教育,你說一個地方的教育如何如何好,是不太容易說服人的,一般不可能由一個中學帶動一個城市的教育水平。正因為有不錯的高等教育,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吸引外地學生來念書,當然我們還是需要做很多配套的工作。同時,我們也應該有條件走出去到外面辦學,不僅幫助臨近地區發展,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延伸我們香港的影響力。

  我提出樞紐的概念,就必須有入有出,只入不出就不能算是樞紐。

  香港辦私立大學須三思而行切忌盲目學習美國

  但是後來我發現,有些人在拼命推動私立大學。對於私立大學,我的理解,它是要滿足學位不夠的需求。比如政府已經不能再掏錢補助高等教育,香港八所大學已經夠了,所以才出了副學士的安排,還有私立大學的觀點。其實副學士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是提供了大學的前兩年教育,而中國人包括香港人的習慣,總是要完成完整的大學教育才算結束;不像美國那樣,一些人可以先念一個副學士,然後出來工作,等一段時間再回去念。所以,副學士這種安排,只能是解決一時之需,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也因此,有些人要建私立大學。

  簡單而言,把責任放在私立大學,就是給你一塊小地,一筆啟動費,然後就靠你自己了。然後,推動者就可以說,香港提供的學位還是不少。

  我在很多公開場合說過,我不懂私立大學怎麼謀劃經營。假如目前香港正式大學培養一個本科生要十八萬港幣,而私立大學只要七萬多就可以培養一個。那就是說,要不是公立大學,就不需要這麼多錢;否則,私立大學培養的大學生的質量就不可能與公立大學一樣。當然,如果善用邊際效應,就是根據現存大學原有的學科設立一些相關學科,勉強還算可以,但是這個邊際不能延展得太大,否則也就失去了效果。

  辦一個好的私立大學是很不容易,不要僅僅看哈佛、普林斯頓。美國的私立大學歷史很久,往往都在19世紀就拿到一大塊土地,還有這麼多年的積累。就從擁有的土地等資源方面,想跟美國一流的私立大學比較,是完全沒有辦法比的。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私立大學並非真的完全就是“私立”的,他們的私立大學可以使用很多公共資源。比如哈佛,很多教授都可以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一類的政府資金,而且拿得很多,其中的一大部分就變成了哈佛日常性的開支,交給學校,這是維持哈佛經營的重要來源之一。香港有些人總喜歡舉美國私立大學的例子,其實他們對美國私立大學的運作不是很理解,有個誤區。美國的私立大學,特別是著名的私立大學,事實上並不是怎麼“私立”的,使用了很多公共資源。

  那麼,如果你在香港辦私立大學,你能夠獲取可觀的公共資源嗎?肯定不行。你能夠得到很多捐助嗎?恐怕也不容易。如果你得到的支持都不足,怎麼運作下去?

  我想這些提議在香港辦私立大學的人,心也有數。一般來說,私立大學不會辦理工類的昂貴課程,更不用說醫科了,可能多數會搞一些旅遊、酒店管理、物流之類的不怎麼昂貴的課程。如果辦得好,也勉強可以。

  我也給香港政府的官員說過,想在香港辦私立大學,並沒有節省支出的優勢。私立大學請一個文員,與公立大學基本一樣,不能因為你是私立大學,文員就會特別便宜。教授的薪金可能會便宜一點點,但是也有限度。而離岸辦學,因為有課程設置方面的特點,可能還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到相對不錯的人才,也有成本的優勢。

  我覺得,香港有關興辦私立大學的思路,可能還需要深入地研究一下。

  主要生源在內地

  劉迺強:目前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主要面對的是甚麼生源呢?

  吳清輝:我們目前主要還是面對內地的生源。香港很多中學的校長、老師都去參觀過我們這個合辦的大學,都很喜愛,回來都建議他們的學生去。但是很多學生還是猶豫不決。

  這個現象很簡單,也很合理。因為香港的學生家庭平均而言,並不是很富有,很多都需要助學貸款,在香港念大學的學生,很多都需要申請。如果要付很多錢到珠海上大學,又沒有機會申請助學貸款,當然就躊躇不前。

  相對而言,由於我們的合辦大學有一定的特點,一個是英語教學,一個是師生關懷,且在內地看來,我們的教學方法還是比較新銳,幾年下來,我們還是頗受學生和學生家長歡迎的。內地多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很多中產階級反而不覺得我們學院的學費很貴。我們收大約伍萬人民幣,相對於把孩子送到美國、英國,還是要便宜很多,而且不必因為孩子遠離故土到異國他鄉而擔驚受怕。伍萬人民幣的學費,已經比香港的公立大學稍微貴一點了,加上又沒有助學貸款,所以目前港生的比例相對還是比較低,也就是百分之五到八。

  關於助學貸款的問題,我曾經對教育局的同事們講過,說這些香港學生本身是香港人,拿得又是香港的大學學位,不應該把這些人到珠海上學等同於到美國求學。他們表示目前做不到。所以,除非解決助學貸款的問題,否則港生到我們合辦的大學讀書的人,還是有限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