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反華過剩”成美國負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6 00:54:27  


 
  “反華過剩”將成美國負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專家袁鵬說,美國媒體對反華政客不同尋常的嘲諷反映了美國生態與政治的一個新特點,即美國社會存在反華情緒的同時也彌漫著另外的“雙反”:反華爾街、反華盛頓。前者指責金融寡頭搞亂美國經濟,後者批評政客把美國的政治搞亂。政客現在還走以前老套路,為了推卸責任轉移焦點,找外國做替罪羊,因此遭到媒體批評。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把美國國會選舉期間冒出的對華情緒稱作“反華過剩”。他說,美國媒體批評政客反華,顯然不能理解為媒體立場改為親華了,變化的原因是一批媒體精英認為那些政客“做得太過”。還應注意到,媒體強調的不是中國受到這批政客的不公正待遇,而是批評政客把焦點集中在抨擊中國身上回避真正的問題所在。《華盛頓郵報》評論說,這類中國主題廣告有其風險,會弄得選民感到迷惑,不知所從,而不是被動員起來。《紐約時報》曾舉過一個例子: 2009年7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莫斯科,美俄關係“重啟”熱火朝天。但這種變化讓很多俄羅斯人不適應,《紐約時報》說,以反美為職業的俄羅斯國家電視一台主持人列昂鐵夫就是其中之一。列昂鐵夫曾說,每一次構思“誰是壞蛋”這一問題的答案時,幾乎都是美國。報道引述俄羅斯專家的話說,“對我們來說,做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非常困難,因為過去十幾年中我們一直對美採取強硬政策”。美國《班哲爾先驅報》13日評論說,在美國今天的政治氣候下,不只是政治家在尋找替罪羊,美國人民也在尋找替罪羊。但是, “大量存在的妖魔化中國的廣告很容易製造一種不當的國家情緒,讓理性的政治決策變得不可能”。《華爾街日報》14 日說,幾十年來,美國選戰從未表現出對商品、資本和人員開放如此公開的敵意。民主共和兩黨均拼命炮轟外國人和貿易,對中國火力尤其猛烈。來年美國人可能要為這場競選保護主義付出經濟代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