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公報對“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總體要求中,強調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科學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發展的一個指針;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心詞“轉變”,本身即含有改革、改變的意思。改革,可說是蘊藏於這個主題與這條主線背後的另一個中心詞。
現在中國的發展也呈現出階段性特征,一些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湧現。比如投資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再比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還有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矛盾增多等。這些都要求我們,繼續變革體制機制,更新發展理念。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是基於此而提出的“改革”。
當然,在不斷的改革之中也要看到不變的東西。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整個世界和平和發展的主題也沒有變。實際上,正是這些“不變”和“變”的共同作用,才決定了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改革,去發展,去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經歷著一個個“破—立—破”的螺旋上升過程。正如列寧所說:“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不變則難免會倦怠,難免有暮氣,難免裹足不前。有破有立,才能不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激發向上的活力。而這,也正是“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