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軟衝突”與中日“硬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3 00:09:57  


 
  中美“勢”之爭主要是指兩國在全球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經濟份額、戰略地位等方面的競爭。政治與外交方面,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動搖其在亞太乃至全球的領導地位,稀釋其影響力;經濟方面,美國認為中國的高速發展搶佔了太多的美國市場,奪去了美國的就業機會,並導致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戰略方面,美國認為近年來中國軍費大幅增長,軍事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對其軍事霸主地位構成了挑戰。尤其是,中國軍力的增強可能會打破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提高武力解決台海問題的可能性。

  “軟衝突”易消“硬衝突”難解

  不難看出,上面所說的“勢”之爭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沒有明顯的開始或結束期,因而爆發性、對抗性都不突出;二是“勢”的此消彼長是歷史大勢決定的,外部力量或可延緩其進程,但很難扭轉乾坤,所以各方的明智之舉是順應歷史,樂觀其成;三是“勢”之爭是發展上的競爭,而發展是各國的天然權利,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視規則的背景下,即便美國心有不甘,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運用體制外手段打壓,況且中國的發展還有有利於美國的一面,甚至在許多美國官員看來也是利大於弊。因此,中美的“勢”之爭是一種典型的“軟衝突”,其解決的前景可以謹慎樂觀。事實上,近年來中美關係雖然起起落落,但每一輪迴圈都是以重入正軌告終,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再說中日的“實地”之爭。由於地緣對峙、歷史宿怨等方面的原因,日本其實更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這是因為,如果說中國的崛起只是搶了美國風頭的話,那麼日本感受到的可能是現實的威脅。這在兩國有領海和島嶼爭端的背景下,顯得非常明顯。日本擔心,中國的強大將使其在解決領土紛爭上陷於極為不利的境地。正因為如此,日本對中國海軍的一舉一動都極為敏感。今年7月,日本防衛省專門發佈消息稱,發現中國艦隊穿越位於沖繩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公海,向太平洋駛去。中國海軍到環繞自己的太平洋走一走,日本都會專門發佈消息,敏感性可見一斑。事實上,近年來日本的防衛重點一直在向“西南方向”傾斜,針對中國的意圖已經不加遮掩。

  顯然,中日的“實地”之爭是典型的“硬衝突”,其特點是爆發性強、對抗性激烈、且迴旋餘地小。以此次撞船事件為例,事件發生後即迅速升級,雙方仍各不相讓。中日在此問題上的真正博弈在於,此事關係到相關島嶼和海域的主權,任何一方率先讓步,都會給今後處理此事遺留後患。且領土的所有權爭議,本來就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在雙方政府都面臨著巨大民意壓力的情況下,迴旋餘地非常小。在日本宣佈拘留中國船長十天並有可能延長後,9月11日中國海監船制止了一艘正在中日爭議海域進行探測的日本測量船。而在此前,中國已經派遣了漁船執法船前往釣魚島海域執法。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在這片有爭議的海域將可能出現中日兩國同時執法的現象。如果任其發展,進一步的衝突在所難免。

  美日干預台海將呈此消彼長之勢

  當然,中美之間也不是沒有“硬衝突”,這就是台灣問題。不過,即便是這個問題,在中美與中日關係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樣的。台灣對於美國來說,主要的意義是牽制中國的一顆棋子,美國自身的重大利益並不倚賴台灣。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干預台海的動力與意志都將下降,中美間的這個“硬衝突”也有望化解。

  而台灣對於日本來說就不一樣了,它除了具有牽制中國的意義外,還對日本自身的重大利益具有重要影響。台灣不但處在扼住日本海外運輸線的要害位置,而且兩岸一旦統一,中日間的東海和釣魚島之爭,都將呈現極有利於中國的局面。釣魚島不僅距離台灣近,而且在地質構造上也與台島具有一體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比美國更擔心兩岸統一。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上兼有“勢”與“實地”之爭的兩重意義。

  基於如上分析,如果說中美之間的“軟衝突”最終會以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的方式獲得消解的話,那麼中日間的“硬衝突”如何解決,不僅要考驗雙方政府的智慧和勇氣,還有賴於各自民眾的正義感和道德水準。至少在目前,後者還看不出明確的解決路徑。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1月號,總第15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