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專家:美國還有十年“美元紅利”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9 00:09:13  


 
  不過,儘管美國的實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但基於金融主導國的綜合實力以及話語權慣性,其他國家要在短期內取代美國的地位並不現實。從歷史的視角觀察,本輪全球金融格局變遷或將持續30年才能最終定局。美聯儲在1913年成立後即成為全球最強中央銀行。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金本位制,美國之外的資本主義經濟全面崩潰,美國借此登上全球首席經濟強國寶座:全球75%的黃金儲備流入美國;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美元加冕全球貨幣王位。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或幾乎唯一的儲備貨幣、國際清算貨幣、價值儲藏手段、金融交易貨幣和財富計價單位。從1913年到1944年,美國花了31年才從英國人手裡接過“全球金融權杖”。要從滿身密布金融神經的英國人那兒奪過金融主導權殊為不易,若不是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英國的國力,美國恐怕不會如此順利地實現夢寐以求的目標。而今,國際金融格局變遷面臨的環境與60餘年前相比大為不同,在相對和平時期實現格局的平穩過渡和轉換,不僅需要經濟實力成長,更需要後起國家提高博弈水準。

  步履蹣跚的歐洲可能被進一步邊緣化

  歐洲的老牌金融強國,假如不能領導新一輪經濟革命,則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將在10年後被邊緣化。今年4月,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通過了發達國家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國。仔細分析投票權的具體變更,會發現,投票權遭到實質性削減的主要是德國、法國和英國等歐洲三大經濟強國;日本雖然少掉了1.22個百分點,但絕對投票權依然很高;更應關注的是,美國依然維持15.85%的投票權不變,繼續握有最終的否決權。可見,那次投票權的部分“東移”,某種意義上是美國順應發展中國家要求力壓歐洲主要經濟大國削減投票權的結果。本次關於IMF治理機制改革的博弈結果亦不例外,歐洲同意將6%的投票權轉讓給新興經濟體。畢竟形勢比人強,過去優越感強烈的歐洲金融強國此番不得不再次屈服於美國壓力。看來歷史是一面最好的鏡子。曾經的世界超級強國英國之所以從“日不落帝國”的終點又回到偏居英倫三島的起點,除了力量使用過度之外,就是因為英國統治者沉湎於金融業的表面繁榮而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如今,被福利資本主義和糟糕財政政策拖累的歐洲正受困於歐債危機,再次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