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英善:我認為,中日韓三國輿論在討論和報道有十五六億人口的東亞問題時,應該以長遠的角度,以未來為指向進行,因為很多問題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以歐盟為例,歐盟的很多公民既有本國公民的身份認同,也有歐盟公民的雙重身份認同,但形成這種認同也經歷了一個長期過程。在東亞的共同認同方面,各國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國的媒體應該全力推進這種身份的認同。如果三國之間不能快速實現這種認同,那麼即將到來的東亞時代也將付之東流。
環球時報:您剛才提到,在整個東亞“復合網絡”秩序中,中國起一個中流砥柱的作用。能說得更具體些嗎?
河英善:復合網絡里面,並不是哪個更重要,而是都重要,這是關鍵。但是在整個東亞秩序中,中國和美國是最大的兩個國家,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而且在半島方面,還存在冷戰時期的分裂局面,中國在這種局面中也應該起到主要作用。不管從東亞還是從朝鮮半島,中國的角色都是需要擔當的。中國計劃在2049年實現本國的現代化,但中國更應該是“環球中國”,它不僅要著眼於本國問題的解決,也要在東亞地區以及全球領域擔當它的責任。中國只有既考慮本國利益也考慮全球利益的時候,才會變成一個更有魅力的國家,讓其他國家更加認同它。
一個國家在面對國家利益、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時的通盤考慮,首先考慮國家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需要中國進一步思考的是,等到了2021年和2049年時,中國是否也應該繼續這樣的考量呢?用美國的一個概念來說,現在已是軟實力的競爭,而冷戰時期,美國是以軍事經濟實力建構國際秩序的。在新的時期,國際秩序應該以文化、環境、知識、全球治理為主,呈現出競爭、合作、共生三種關係並存的狀態。軟實力這個概念是中國在“天下秩序”中運用得最好的。西方建構國際秩序,靠的是硬實力,而東亞的“天下秩序”,靠的就是軟實力,西方是最近才用軟實力來表達國際關係的。
環球時報:您認為,東亞構建“復合網絡”的這一進程是不可逆轉的,還是有可能因為出現極端情況而中斷?
河英善:這個“復合網絡”的建構過程,就是防止在極端情況下返回到中斷聯繫。不管是在雙邊關係還是多邊關係中,這個“復合網絡”都是一個安全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