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多數國家領導人缺席坎昆氣候大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30 14:36:53  


 
  從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內都難以突破:一、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共識,各方都採取了減排承諾的低預期,發達國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與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40%的目標相距甚遠。二、責任區分上,發達國家依然在“四處游離”,試圖再次偏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原本的雙軌談判進程缺乏互信基礎。三、長期資金援助依舊是“一紙空文”。按《哥本哈根協定》,發達國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四、美方減排意願與承諾難有“定心丸”。對各方來說,美國根本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諾,尤其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利之後,參眾兩院反對全球變暖觀點勢力上升,奧巴馬極力推動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表示,坎昆會議有可能達成某項協議,這也是坎昆將取得的“具體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轉讓、森林保護,以及建立一個新的基金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等內容。

幕後因素:互信基礎遭削弱

  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王瑞彬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僵局之所以難以突破,是由以下三大現實背景決定的:

  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留有“後遺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協議》內容僅有十二段。並未明確發達國家到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和到2050年的長期減排目標。對於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問題,協議的規定十分模糊,只有歐盟和日本提出具體將要提供的資金數目。哥本哈根會議毫無疑問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從協議內容來看,哥本哈根會議又是讓人失望的。

  二、經過哥本哈根會議的“亮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信基礎遭到削弱,成為制約和阻礙談判的負面因素。採取務實態度,由簡到難,在資金、森林、技術轉讓、適應機制等各方共識較集中的問題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進天津及坎昆會議獲實質性成果的理性選擇。

  三、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依然緩慢,主要談判者都不願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更高承諾,都使得氣候談判進展緩慢,並將被一再延後。比如,在談判中的焦點之一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問題,由於全球復甦乏力,發達國家的態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