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多數國家領導人缺席坎昆氣候大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30 14:36:53  


 
國際觀察

誰在阻礙“氣候談判”

  目前最引人關注的兩件國際大事,一是朝韓開炮,二為坎昆氣候大會。在這兩件看似不相幹的事情裡,閃動著同一個主角的身影,那就是美國。而且,在某種層面上來說,美國在其中扮演著相似的從鷸蚌相爭中獲利的“漁翁”角色。

  其實在氣候議題上,美國的態度一直十分消極,全然不見在其他國際事務上的“大國風采”。美國的立場在1995年“京都會議”上可見一斑:先是在減排問題上絕不退讓、只肯維持“現有規模”;再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且在大會一再讓步的前提下,美國終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在2001年,又迫不及待地退出該協議。此後無論在巴厘島會議還是哥本哈根會議等一系列重要的氣候談判會議上,美國都是發達國家逃避自身責任的強硬代表。

  可以說,美國在“氣候談判”問題上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範作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不但拖延和逃避議定的在經濟上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問題的條款,而且還不斷“倒打一耙”要求發展中國家擔負起更多的減排責任。因為有強勢的美國為之“出頭”,不少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問題時也習慣“撂挑子”。

  但氣候問題不會因為這些國家“將腦袋埋進沙子”而減緩。根據有關統計,全球氣溫在整個20世紀已上升0.7攝氏度,若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勢頭沒有改變,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近900萬人要生活在洪水來襲的危險處境中。而《哥本哈根協議》提出的力爭將地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危險系數”2攝氏度以內也很難實現。

  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氣候問題的“漫不經心”當然有其底氣,那就是雄厚的經濟實力。你以為氣候災難到來時所有人的命運是一樣的嗎?不一定。發達國家有更高的技術、更完善的設備來保障本國國民的安全。即便是氣候導致農作物歉收,他們也有更多的儲備和更好的購買力來“搶”糧食,也有能力應對因氣候變暖而可能需進行的大規模遷徙。

  也就是說,在高速發展的工業化過程中,美國等發達國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已令地球變暖並引起一系列問題,但在需要負擔責任之時,他們卻以消極的姿態表明:既往不咎,責任平等,發展中國家應該挑大梁。

  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國正在借氣候問題大力推銷其自身掌握核心技術的一些新能源。而此前的“用玉米煉汽油”已被證實成本高昂,而且大規模採用農作物煉油一度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高企。美國如此做,無非是想一邊轉移視線,一邊牟取利益。

  毋庸置疑,在跨越了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之後,錯綜複雜的氣候談判已取得了一些成績,此後也會逐漸向前進。但在近階段,難以產生實質性進展。因此,我們不必對坎昆會議期望過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