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時評:關注"菜籃子"莫忘"菜園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4 11:40:38  


菜價上去,得大頭的往往不是農民;菜價下來,損失最大的卻可能是農民,“菜籃子”和“菜園子”的感受,很多時候會有所不同。
  中評社香港12月4日電/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說,菜價上去,得大頭的往往不是農民;菜價下來,損失最大的卻可能是農民,“菜籃子”和“菜園子”的感受,很多時候會有所不同。

  時評說,日前,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及時採取16項措施,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和穩定市場價格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各級政府迅速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物價初見成效。商務部最新監測結果顯示,食用農產品價格穩步回落,蔬菜價格降幅擴大,油菜、大白菜、黃瓜等價格降幅超過一成。

  同時另一條消息也引人注意:海口郊區蔬菜集中上市,已經出現“菜賤傷農”的現象。而在不久前,海南因洪澇,政府還在忙著解決市民吃菜難問題。

  這儘管只是局部現象,但再次提醒人們,“菜籃子”產品,尤其是生鮮蔬菜供應,形勢變化快、調控難度大,搞不好,很容易“按下葫蘆起了瓢”。

  “菜籃子”,一頭連著物價指數,連著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連著農村的繁榮穩定,兩頭都是大民生。“菜籃子”產品價格基本穩定,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既有利於經濟社會穩定,又有利於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相反,價格大起大落,“紅綠燈”錯亂,消費者心裡沒底,影響消費預期;農民也看不清信號,造成產業波動,損失更大。

  因此,政府調控監管,一定要統籌兼顧,既關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又關注農民的“菜園子”。正如國務院要求的,堅持扶持生產、保障供應與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結合,實施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理順價格關係與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相結合。

  由於這一輪價格上漲勢頭猛,情況複雜,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結合”的功夫還不夠。往往只盯著超市、批發市場,盯著城市的“菜籃子”,價格居高不下,群眾抱怨不斷,越盯越上火,越聽越著急。於是,更傾向採取限價措施。短期看,價格下來了,但形勢能否穩定,要打個問號。因為,這輪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成本提高、災害影響、通脹預期加劇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結果,光“退熱”不行,還要“消炎”。炎症在哪?到“菜園子”裡去看看,多聽聽農民的聲音。其實,從歷次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經驗看,價格上去,得大頭的往往不是農民;價格下來,損失最大的卻可能是農民。

  既看“菜籃子”,又看“菜園子”,就會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當前,流通環節利潤過高,是生產者、消費者普遍反映的問題。過高的利潤怎樣降下來?不是機械地砍中間環節,不是命令城管滿大街攆小商小販,而是減少壟斷,擴大競爭,尤其是大力發展零售環節,讓超市、集貿市場、社區菜店合理布局,充分發展。這好比抗洪,水位高了怎麼辦?一味堵不是辦法,進行必要的疏導、分洪,才能平穩運行。

  長遠看,理順“菜園子”與“菜籃子”的關係,關鍵是要處理好市長與市場的關係。“菜籃子”產品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先放開市場的產品之一,近30年來,市場調節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促生產、保供給,起到了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然而,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政府調控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因此,市長保民生、穩菜價,應重點保兩頭,一頭是大力扶持生產,供給有保障,沒有大問題;一頭是扶助低收入群體,給予適當的生活補貼,生活能托底,基本會滿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