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貿易結構也極不平衡,印度出口原材料尤其是鐵礦石給中國,而進口工業品。這些工業品涵蓋了從基礎到高端產品的各個領域。儘管印度鋼鐵業有長達90年的歷史,它還是放棄了在國內將鐵礦石加工成為出口產品,以便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努力。總的說來,印度處在兩國競爭中比較不利的位置。
需要提及的是,中國和印度融入世界體系的方式有一個方面是相似的。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製造業在引進一系列的資本、原材料、中間產品和零部件,然後通過加工,出口產品到世界市場。這當中的許多進口來自其他亞洲國家。這種工業品加工出口貿易的相當一部分是由外國投資者控制的,很多出口直接被美國和歐洲所控制,尤其是美國。
同樣的,雖然本土公司在印度的軟件和IT相關服務的出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不斷增加的外國公司,無論是微軟、IBM還是埃森哲,都在這類出口中占了越來越大的份額,進一步說,超過60%的此類出口被美國所控制。因此,印度也是外國公司軟件和IT相關服務業的出口平台。
這表明,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和印度出口的成功也是跨國公司出口的成功,它們選擇落戶於這些國家有很多好處,比如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或者)基礎設施。這表明,中國和印度自己本身並不是全球爭奪經濟優勢之戰中的勇士,而只是這種戰爭的工具,這種爭奪在本質上仍然是在控制著技術的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間展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