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及其未來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5 00:19:20  


建立軍事互信,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評社╱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及其未來走向,作者:傅應川(台灣),陸軍退役中將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對於兩岸軍事交流,緩和兩岸軍事緊張情勢,具有重大意義。問題應溯自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美國意識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推動其亞太地區和平安全政策,因此鼓勵兩岸對話,並提出兩岸簽定“中程協議”的建議;安排形成三邊的“信心建立措施”鼓勵兩岸以新的創意,擴大合作以解決問題,以營造兩岸和平環境。

  台灣方面在此氛圍下,於2000年7月,即開始官方的軍事互信機制研究,規劃區分近、中、遠程,終以“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為目標,並認為政府與民間均持“不排斥”與“樂觀其成”的態度。自此,接連的幾次國防報告書中,皆有類似的表達,但未有實質的進展。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的戰略環境

  馬“總統”認為,過去台灣內部人士“受內戰與冷戰影響”或“被悲情束縛,希望不計一切改變現狀”,導致破壞國內社會和諧與製造國際緊張;這是馬政府面臨地緣戰略上,軍事及政治的挑戰。此番話的意涵,即道出兩岸關係的發展,受到“國共內戰的歷史情結”;“地緣戰略的權力架構”;“台灣獨立的意識形態”;三個重要因素的影響。我們必須理解,這三個因素存在著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且常受時空環境的變異,而互有消長。由於台灣在主觀力量上,處於劣勢,故在地緣戰略上,受到強權權力的支配,任何戰略行為,亦脫離不了外在戰略環境的約制。

  一、國共內戰歷史情結的終結

  從國共關係的歷史發展,認為兩岸的衝突,端在國共內戰的延續,這種看法,甚易理解。在衝突形式中,國共內戰的歷史情結,應屬新自由主義所謂的“政治體制之認同”。簡單的說,即“三民主義”對抗“共產主義”。但在國共內戰期間,這兩種政治體制,根本未在政治現實中出現,故仍屬一種意識形態之爭。但這些歷史,隨著歲月的消逝,“本土意識”的興起,在兩岸關係發展上已逐漸淡化。

  2005年4月連戰主席率團訪問大陸,與胡總書記在北京舉行會談,會後發佈共同新聞公報稱,兩黨承諾,共同促進包括“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工作,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此一宣示,代表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象徵國共內戰歷史情結的終結。又因,我“動員戡亂時期”的片面宣佈終止,對我而言在法理上,已沒有國共內戰的存在;而近期兩岸的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對台灣社會已難感受到國共內戰持續的氛圍。

  二、台海地緣戰略權力因素的改變

  台海地緣戰略形勢,係屬西太平洋地緣戰略權力架構的一支,這種權力架構,亦即二戰後東西方的冷戰形勢。係美國為防杜共黨勢力的擴張,對於國際秩序上的設計,並在此重構的政治體系上,展現出霸權支配的痕跡。此架構經韓戰及“八二三台海戰役”逐漸定型,並使兩岸分屬不同陣營,確立兩岸半世紀以來的對抗形勢。

  中共自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軍力迅速增長,國力日益提升,不但填補了前蘇聯在西太平洋地緣戰略上的權力真空,且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強權。中共的崛起,是廿一世紀初最大的地緣戰略事件。代表著陸權國家向海洋伸張,與原為海權的美國勢力間,產生地緣戰略上的利益衝突。中共的軍力發展,已引起美國的對應。美國認為,中國正以更快的速度提升軍力,美國駐紮在太平洋地區的航空母艦和空軍基地,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新威脅。美國的反應,代表了後冷戰時期的超強霸權,已從國際體系內的互動中感受到壓力與威脅。象徵著美國“單邊主義”的沒落,“超強霸權”的結束;“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方向發展。

  由於美國軍力的衰退,西太平洋戰略形勢的改變,台灣的國防安全,仍寄望美軍航母艦群的馳援,已經無法想像。因此,台灣為解決現實的安全問題,如何在新的戰略形勢及未來強權建構新的國際秩序中,消弭兩岸的對抗形勢,尋求一個和平安定的戰略環境,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本土意識形態的戰略義涵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高懸“本土意識”的大旗,面對兩岸關係,無視於海峽兩岸和平穩定的共同利益,極力切割“中國”“台灣”的臍帶,否定台灣人是中國人,並稱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更凸出了兩岸的衝突形式。這種衝突的本質,在強調國家認同。“綠營”高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其意識形態,植基在民主制度與自由經濟體制上,是二戰之後,冷戰形成“兩極化”過程中,民主國家為擴張與鞏固其共同核心利益的一種權力形式。而外來政權說,則是硬生生的將戰後“去殖民化”的意識,強加在“去中國化”、“去蔣化”的意識上。其目的在催化台灣的自我認同,排斥大陸社會主義的國家認同,及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複製了冷戰時“兩極化”的對抗形勢。在兩岸互動的戰略行為中,中共過激的言詞,更可能加速催化台灣的自我認同。這就是“綠營”沒有與中共對抗的歷史情結,卻更不能放棄與大陸對抗形式的原因。

  在現行台灣的政治環境中,“綠營”正利用這一形勢,杯葛馬陣營的一切施政作為,而其中之最,即是快速發展中的兩岸關係。因此,“綠營”推動的本土意識形態,正成為兩岸軍事交流,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障礙。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基礎

  從上述的戰略環境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兩岸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內、外在環境並不成熟,這是馬“總統”及其團隊,在發展軍事互信機制上的困境與挑戰。故兩岸仍須共同努力,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創造條件。

  一、溝通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歧異

  “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雖然是“胡六點”的重要內涵,但早在1979年中共人代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即有此語意。30年來,其論述雖有微調,卻都保持“一中原則”、“和平統一”的基調,但不為台灣方面所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