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0-2011)昨日(15日)在北京舉行。原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在年會開幕致辭時表示,當前我國物價水平高企,資產價格泡沫居高不下,通脹預期正在形成,體制機制不順引發的矛盾仍然突出,經濟結構調整壓力依然較大。
厲以寧:緊縮對成本推動通脹無效
《南方都市報》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年會上發言指出,中國當前遇到的通脹問題是成本推動型通脹。他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遇到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厲以寧表示,宏觀緊縮政策對目前的成本推動型通脹並無作用。“緊縮的宏觀政策不能解決原材料的短缺,也不能解決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問題,也不能把勞動成本上升的問題消除掉,可能對房價的上漲、土地價格上漲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但成本還在推動著總價格的上升。”
厲以寧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
賀鏗:經濟可能出現滯脹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指出,目前中國存在滯脹的風險。他認為,中國從1998年開始為了應對亞洲的金融危機,實施了12年的財政擴張政策,而且一味地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使得經濟結構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發展的地步。
他說,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凸顯出來四個問題或者四個加大。一是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而且顯示出是成本推動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恰恰就是經濟滯脹(經濟停滯與高通貨膨脹並存)的一個重要特征。二是債務風險加大,我們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耗資巨大,效益又很低,因此相關部門是債台高築。三是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泡沫明顯,金融風險壓力加大。四是由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使得進城謀生的農民加速增加,城鎮就業的壓力加大。
王一鳴:轉方式GDP必須減速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在今年工作中,地方政府如何把工作重心真正轉到調結構、轉方式上來,是政策轉型的一個關鍵。他表示,如果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主線,必然要以適當的放緩GDP增長速度為代價。
王一鳴表示,現在地方政府正在編制新一輪“十二五”規劃,但追求速度的傾向並沒有太明顯的改變。除了沿海少數省份已經在轉型,大多數省或掀起追求G DP速度新一輪躍進式的競賽令人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