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郝明義: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危機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8 22:19:39  


  中評社台北1月28日電/台灣“國策顧問”郝明義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正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要探討其原因,我們先談兩岸關係的本質。 

  兩岸關係的本質,一直是戰爭狀態。只不過,早期,主要是政治與砲彈的戰爭;到大陸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則改為經濟與銀彈的戰爭。 

  在這場銀彈戰爭中,台灣應該採取何種戰略思維,充滿爭論。早期,當我們在資源、人才、經驗等各方面都居於領先時,就有人主張採取開放政策、主動出擊,藉以創造戰果、開拓疆域、累積交戰經驗,持續鞏固一定程度的優勢。 

  然而,從李登輝主政起,近二十年的台灣卻採取了另一個正好相反的戰略:深挖壕溝,強化堡壘,阻絕雙方的接觸,以免消耗自己的資源和人才。換句話說,李登輝定下了“碉堡戰”的戰略,還跟“台灣優先”的論述畫上等號,並為其繼任者所沿用。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當大陸砲火遠不如台灣的時候,碉堡戰固然可以享有堡內的安全,但是由於固守在堡內,台灣也把碉堡以外的廣大戰場,拱手讓給對方,任他們恣意推進。等對方的經濟崛起,可以體量懸殊的優勢四面包圍台灣的時候,孤零零的碉堡也就陷入窒息的危機。 

  文章說,二○○八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提出開放三通的競選政見,雖然遭到“一中市場”的質疑與攻擊,結果卻以大幅領先的差距當選。這正說明了台灣大部分人想要走出“碉堡戰”的思維,不要自己的經濟繼續成為“鎖國”政策的犧牲品,窒息而死。 

  那麼,今天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危機何在? 

  第一個問題:戰略思維不夠清楚。 

  馬英九最得意的政績是:他開啟兩岸三通,化解了台灣海峽的戰爭危機。其實,這句話只講了一半。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從他開啟兩岸三通那一天起,他化解了台灣海峽的砲彈戰爭危機,但也正式揭開了台灣在兩岸銀彈戰爭的“突圍戰”序幕。 

  文章說,馬英九身為這場“突圍戰”的統帥,至少有幾件事情必須做:第一,決定“突圍戰”的戰略走向,以及相關配套的攻守戰術、轉進選擇;第二,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與人才,把文化、 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面向的力量,結合成可以交互支援的火力;第三,大聲地告訴全體人民,“突圍戰”是台灣求生,也是“台灣優先”的另一種戰略,台灣將如何積極前進、如何自我防護。 

  不做此圖,如果政府只把台灣的農產品賣了多少、來台觀光陸客增加了多少、大陸各省來台採購增加了多少,拿一些一時的景氣指標與國際評比改善,就當成戰果來誇耀,那是錯看了這場銀彈戰爭的本質,也貽誤了“突圍戰”所應把握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戰略、人事、戰術充滿矛盾與混亂。 

  馬英九雖然告別過去,採取“突圍戰”戰略,但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明明吹著“突圍戰”的號角,卻又經常打起“碉堡戰”的旗幟;明明需要擅打“突圍戰”的精兵,卻重用一些只會打“碉堡戰”,甚至根本就拒絕“突圍戰”的將領;明明“突圍戰”才剛開打,以為走出碉堡就可以開派對的,或是以為抬出自由市場名義就可以棄甲曳兵的,卻大有人在。 

  於是,明明是絕地求生的“突圍戰”,卻打得像是散兵游勇,呈現許許多多奇怪的現象。 

  文章說,有當進卻不進之處:譬如給晶圓、面板、金融業所設的那些難以在大陸和國際同業競爭的緊箍咒,仍然不肯拿下。 

  有不必守卻糾纏死守之處:譬如已經准許大陸來台投資的機構,卻又不發工作簽證與居留簽證,造成種種障礙而讓對方佇足,失去引入資金和人才的意義和作用。 

  我們都知道:戰術可以千變萬化,戰略卻絕不能前後矛盾。 

  文章說,馬英九不需要擔心因為開放兩岸三通交流,而被“碉堡戰”信奉者冠上“傾中賣台”的帽子。馬英九需要擔心的,是他在“突圍戰”和“碉堡戰”之間擺盪不定、進退失據,可能導致碉堡不見了、突圍也突圍不成,形成極其凶險的後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