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你剛才談到中美兩國關係調整中,中國國內政治的多元化未來將會成為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中國民族主義的聲音的加大,是西方國家,包括鄰國最擔心的。這種聲音在未來對中國的外交、對中美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
金燦榮:一個國家從悲苦的狀態出來,總有一段時間有民族主義情緒;但民族主義未來的走向取決於互動,互動良好就可以得到控制,有意去炒作就可能激化;具體到中國民族主義,我覺得不用太擔心,中國本質上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國家。中國是一個大陸,14億人,相當於兩個歐洲,像德國人、日本人一樣團結一致向前走是特別難的。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基本上是被動反應型的,是文化型的,不是血緣型的。
南方都市報:這次胡主席訪美前,布熱津斯基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比較有意思。從中也能看到他作為一個地緣戰略家的思想轉變,之前他是力主遏制中國的,現在拋棄了,也說要合作。他對這次中美發表聯合公報有一個提議,認為其最重要的內容應該確立一系列指導原則,這樣的指導原則應該承諾中美夥伴關係應該有一個與國家自身利益相匹配的使命。他提出要超越兩國的國家利益,要放在21世紀整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演化的大視野下,來處理兩國關係,提出這樣一個殷切的想法。
金燦榮:這是美國一流戰略家提出來的思路,也是典型的美國式思維。美國現在是老大,而且美國人的責任感比較強。但中國現在還接受不了這個。中國現在還不覺得自己是超級大國,沒覺得自己是一個全球國家,中國官方的自我定位是四句話構成的,第一,我們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第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三,範圍上我們是有一定全球影響的東亞地區大國,第四,台灣還沒有統一。所以全球使命這個提法中國現在還不會接受。
南方都市報:但是中國因為經濟總量上已經全球第二,如果再如此“韜光養晦”,總要受到沒能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的指責,尤其是在美國維持全球秩序,主要是安全秩序已經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它要求中國分攤秩序的維持成本,因為中國也是這輪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金燦榮:美國人喜歡“全球使命”。不過坦率講,中國還沒有想過這個事,可能10年20年後中國會達成這樣的共識,有這樣的意識。
中國發展這麼快,我們自己都沒想到,心理上要迅速成熟起來也不現實。但中國人應該意識到力量長了責任也必然長了,這是一個正常邏輯。所以力量長了以後,推卸責任就是不對的。國際社會應該對中國有更深入的了解,因為中國國內問題很多,肯定是國內優先的,另外一個是意見多元,形成共識比較慢。因此國際社會首先不能亂提要求;其次總體上應該給中國一些時間,耐心一點。如果中國國內加快改變,未來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非常有可能,這是一個階段性問題,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