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者:營造對華恐慌是美國戰略杠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5 11:48:15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環球時報刊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余萬里的文章說,現在看來,2008年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上已經成為一個轉折的年份,“3•14”與火炬事件讓全體中國人感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歧視和偏見,奧運會盛大的開幕讓全世界感受到崛起中國的強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讓西方體會到衰落的焦慮。這一年“文明衝突論”的作者亨廷頓去世,西方重拾“重建世界秩序”的話題,扎卡利亞借用亨廷頓《文明衝突論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使用過的同一個概念提出“他者崛起”,意指中國、印度、俄羅斯等非西方力量的崛起對西方主導下的現存世界秩序的挑戰。

  2008年初筆者在訪問美國的時候,一位美國知名專家說:“中國的崛起在華盛頓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機遇……”2009年,奧巴馬執政掀起了中美關係的一輪高潮,包括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奧爾布賴特等美國重量級戰略思想家在內的學者提出了“G2”、“中美國”之類的樂觀設想。然而,這種樂觀判斷似乎為時過早了。

  2010年中美關係開始向另一個極端擺動,華盛頓的對華政策氣氛也出現了急劇的降溫,新的對華戰略思想正在悄悄地醞釀,新戰略中的某些趨勢可以窺見一斑。

  未來的美國對華戰略絕對不可能建立在“遏制”的前提下,而將繼續其“合作與防範”兩手並重的對衝模式。遏制是來自“冷戰”的概念,意在把對手關在瓶子裡不讓它冒出來。如今的中國已經全面捲入經濟全球化的循環,中美之間已經形成深刻的相互依賴的利益結構,把如此之大的一個中國“收回瓶子裡”,這已經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文章指出,必須保持清醒的是,中美的合作在短期內不可能解決相互間的矛盾、衝突與防範。在過去的40年中,中美始終是在控制矛盾和分歧的前提下通過擴大合作來尋求關係穩定的發展,在不斷尋求合作的同時,台灣、人權等矛盾始終如鯁在喉。在金融危機下,中美發展在短期內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趨勢,但是中美兩國在總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仍然沒有根本性地改變,這決定了美攻中防的態勢在短期內還不可能扭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