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侵華期間,日本為什麼沒能找到大慶油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0 00:20:38  


  
  1939年在遼寧阜新,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為探測煤礦,曾從煤層下找出石油類的礦物,但因沒有什麼開採價值而放棄。其實,這裡與解放後發現的遼河油田僅一山之隔。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宣告說,“在滿洲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於是,日本軍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計劃。到1941年,因美國開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軍方迫於形勢的需要,將與石油有關的勘測隊伍和人員全部予以征用,把他們派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打拉根,在東北地區只留些小型設備。
  
  在探礦技術方面,當時日本在物理探礦技術方面還很落後,1928年開始向美國學習物理探礦技術,但在方法上必須是發現了礦石露頭後再進行地質結構的調查,所以只能是在很小的範圍內進行找礦。像在我國東北這樣廣大的區域內進行勘探,一般應採用地震探礦的方法。這是日本人在勘探方法上的局限性。
  
  在日本現代史裡,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並對個中的原因進行“反省”。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鑽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並沒有鑽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1000米深,還差不足200米”。森川清似乎覺得戰前日本的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誌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鬆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