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丁樹範:為2011年兩岸和平趨勢把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5 22:15:49  


  中評社台北2月15日電/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樹範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和平是任何國家和民眾都期待的,但是,國家間卻常常因為各種原因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國家間必須經常進行軍事準備以防不策,進而達成和平。 

  同理,兩岸關係也不例外:從1949年起的60年間,兩岸曾發生數起規模性質不等的軍事衝突,兩岸也各自進行軍事準備。因此,兩岸應均企盼和平。從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以後,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逐漸下降,台海得以保持相對和平。2011年的和平機會如何呢? 

  摩擦持續出現 

  文章說,總體而言,2011年應該會和2010年相同,持續2008年5月以來的相對和平趨勢,雖然某些導致彼此不滿或摩擦的意外因素會因為兩岸間越來越密切的關係而持續出現。 

  兩大因素使得2011年得以持續2008年5月以來的相對和平趨勢,而這些因素都和政治有關。 

  第一是馬英九應該會持續既定的中國大陸政策。這包括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北京領導人對此雖不滿意,但是尚能夠接受,雖然馬英九的政策不是他們的最愛。 

  期待台灣回報 

  馬英九最近指示,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特別是“一國兩區”的精神,在官方的公文書裡應該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或大陸,而不應該稱中國。這應該會加強北京領導人對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的信心。 

  第二,是彼此瞭解的增加,這特別是北京領導人對台灣現實政治的瞭解越來越多。誠如許多的分析指出,北京領導人曾經對馬英九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在他的第一任期內有所突破,而開始進行極端敏感的政治性接觸。 

  這特別是兩岸於2010年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許多北京人士認為台灣必須有所回報,而最好的回報是啟動敏感的政治性接觸。 

  然而,他們的期待落空。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蕭條等因素,使得馬英九的支持率和聲望大幅下跌。面臨此,同時無法確定如果處理敏感性更高的政治議題能否使得支持率止跌回升。因此,馬英九對政治性議題沒有任何回應。 

  文章說,北京固然對馬英九的不回應態度不甚滿意,但是,他們也瞭解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因此,對於2012年“總統”選舉以前的對台工作重點是大交流,同時持續配合馬英九的先經後政的原則,持續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有關的協商,並且持續派出各省和主要城市領導人到台灣進行採購,企求從經濟層面爭取台灣的好感,並發展出經濟方面的影響力。 

  北京領導人逐漸調整對台灣的期待。這也反映他們越來越務實的層面。 

  持續相對和平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和工具,受政治的影響。前述因素的意義有二,使得兩岸於2011年不會發生有意而且是有組織性的軍事衝突。 

  第一是馬英九的中國政策不至於使得北京領導人被迫必須採取非軍事行動,而使得目前既有的和平能夠持續。 

  第二,是北京領導人對台灣現實政治的瞭解,不致因過高的期待而覺得必須對台灣採取脅迫態度以彌補失落感。再加上中國大陸民間尚沒有強烈的反台灣情緒,使北京領導人必須採取強烈措施。 

  文章說,綜合以上分析和因素,2011年應該會和2010年相同,持續2008年5月以來的相對和平趨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