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和而求同 蔡英文不否定統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23 15:28:42  


  中評社台北2月23日電/所有的政治主張,都是從歷史出發,蔡英文談兩岸,是從“台灣認同”談起,她以“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與社會認同”四個面向說明兩岸不同之處,這個描述是符合現實的,然而,按照客觀之理性,這樣的認同應該並不否定兩岸走向統一的可能。只是,蔡英文在論述之中,並沒有洩露任何一絲這類的揣想,因為,她畢竟要保護自己。

  聯合晚報特稿指出,蔡英文這個仍不算十分豐潤的論述中,至少並沒有從最狹隘的民族主義出發,然而,她在通篇之中,仍然是以“台灣”、“中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鏡像,在描述兩岸彼此,卻仍然是大體符合獨派的邏輯。

  蔡英文談“和而不同”可以理解,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和而求同”這四個字。因為“求同”是一個趨近的過程,雖然她先是站在“不同”的現實理解之上發聲,但至少仍然保留了“求同”的意願。不論蔡英文或民進黨究竟有無這種“主觀”的意念,但起碼“求同”的客觀解釋上,是起碼容許兩岸可以逐漸發展的過程之後,走上一致信仰與價值,進而發生了統合或融合的可能。

  不過,就如民進黨總是認為國民黨並沒有真正的“台灣認同”,民進黨其實更缺乏對於“中國認同”的理解。當然,在台灣談“中國認同”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中國”的符號在被對岸徹底的占據之後,“中國”在台灣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參照,以至於在台灣之內的所有文化、現象,所產生的事物,甚至是政治進步的歷程,都被解釋成是“台灣”獨有的,然則,它們都可能是外表貼著“台灣”的標籤,但它的肌理卻可能“中國”的。就像台灣的民主歷程,與辛亥革命的共和追求並不是斷裂的,在台灣卻鮮為人知。

  蔡英文認為,民進黨不能陷入歷史的框架中,似是在指不能陷入“國共鬥爭”的框架,但國共鬥爭只是中國歷史進展的一個負面現象,其中有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深遠影響,民進黨不必在這個框架上理解歷史,是她的先天優勢,但民進黨卻亦不能以此框架作為歷史解讀的全部。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