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穩定金融秩序、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已經失去方向和目標,非常需要一種成體系的建議來凝聚各國的智慧,找到突破點。穩定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防範系統性風險,有賴於全球範圍內控制貨幣發行量,而全球貨幣創造機制的控制,又有賴於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修正,在現有基礎上,逐步重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我國應針對這一焦點問題,向國際社會提出以下倡議。
1. 以制度形式確立多元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多元本位制。可按照各國在國際貿易往來中的占比,確立三到四種貨幣為國際儲備貨幣,按重要程度排序應該是美元、歐元、人民幣(必要時可包括日元)。世界各國按照實際的進出口交易方占比來確立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以此減少美元在儲備貨幣中的占比,從而減少美元超發對全球的影響。
2. 核心儲備貨幣之間採用固定匯率制。美元、歐元、人民幣(以及日元)之間採用相對固定的匯率機制,一定期限內、在一定幅度內匯率相對固定,必要時可階段性地予以調整。外圍貨幣與核心儲備貨幣之間可自主選擇匯率制度,固定或浮動皆可。核心儲備貨幣國占全球貿易往來的絕大部分份額,與當前美國只占全球貿易往來的20%的情形大不相同。核心儲備貨幣之間匯率相對固定,會使得全球的匯率基本處於穩定狀態。
3. 確立各主權國家共同參照的貨幣發行原則。當前大部分發達國家貨幣發行的原則是盯住通貨膨脹率,以就業率或國際收支狀況來修正。我國是同時參照四個指標,即通脹率(CPI)、經濟增長率(GDP)、就業率、國際收支狀況。其他發展中國家還包括其他重點關注的指標。但總體上,能夠歸納出全球相通的和規律性的指標和指標運用的基本原則。制定共同的貨幣發行原則有點類似於制定碳減排規則,各國願望一致,但又各有國情,只有求同存異、逐步引導,才能最終找到共同認可的參照區間。在這方面,我國可以發起“北京議定書”,先提出一個標準,邀請各國來討論,逐步取得全球的共識。
4. 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應退出。此條倡議並非國際貨幣新體系的內容,但由於“量化寬鬆”政策直接導致貨幣的毫無控制、放棄最基本的金融常識的超發,這就使得國際貨幣新體系的建立毫無意義。不可否認,在金融危機來臨時,“量化寬鬆”政策儘管有爭議,畢竟還有穩定市場信心、緩解流動性壓力等積極意義,但當經濟企穩以後仍繼續實施,並且是針對全球本位幣――美元繼續實施,就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美國已無需將其作為應對危機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推低利率和匯率的工具,就更難以容忍。如果各國紛紛效仿,必然導致國際金融秩序混亂,下一輪金融危機提前爆發。因此,此條倡議是推行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建設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