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周鐵農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幾個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1 10:41:35  


周鐵農--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資料相)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怎樣看待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關係?這看起來像是老問題,實際上卻是新問題。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告別革命”論的影響,有人否認和貶低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這里,我圍繞這個論題談幾點看法。

  為什麼說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是歷史的必然? 

  從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七十年歷史,是一部古老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衝開國門,中國人備受欺淩的災難史,也是一部中國人艱難探索救亡振興道路的變革史。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不甘淪落的中國人曾一次又一次地變革圖強,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慘遭失敗。

  首先,局囿於皇權主義的農民起義沒有出路。從1850年到1893年,大規模起義就有30多次,其中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最為浩大,歷時14年,影響力遍及半個中國。然而,這些農民起義最後都歸於失敗。

  其次,洋務運動不可能富國強兵。屈辱的《北京條約》簽訂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清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發起了洋務運動,企圖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實現自強。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腐敗和軍事體制的混亂,大清帝國還是被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打敗了。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夭折,也暴露出清朝統治者的腐敗與無可救藥。

  再次,甲午戰敗後興起的維新派的上書、請願,同樣求不來政治的改良。在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底層知識分子的鼓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自這一天開始。但是光緒所要推行的新政,無論是裁汰冗員、廢八股,還是開學堂、練新軍,沒有哪一項得到執行,反而觸怒了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9月21日,慈禧太後重新訓政,幽禁光緒、通緝康梁、廢除新政。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君子”被殺於菜市口。

  百日維新被扼殺的事實,使清政府失去知識精英的支持。有識之士意識到,依靠腐敗、頑固的清政府是不可能推進中國政治和經濟現代化的,更難以挽救民族危亡。“六君子”淋漓的鮮血使大批有識之士醒悟;隨後的八國聯軍入侵及《辛醜條約》的簽訂,使他們最終拋棄了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由此可見,革命是客觀時勢所逼!

  此時的中國處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中。亡國滅種的威脅,像一個可怕的陰影籠罩在每個愛國者的心頭。而當時清政府不僅是封建勢力的頑固堡壘,並且已變成“洋人的朝廷”。這個反動政府的賣國和腐敗,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實在忍無可忍,再也不能對其抱有希望了。正是帝國主義的狂妄野心和步步緊逼,封建帝制對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無能為力和日益成為民族復興的巨大障礙,才使得近代中國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成為必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