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7 09:54:35  


 
  第三篇 轉型升級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九章 改造提升製造業

  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

  第一節 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

  裝備製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船舶行業要適應國際造船新標準,建立現代造船模式,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設備。汽車行業要強化整車研發能力,實現關鍵零部件技術自主化,提高節能、環保和安全技術水平。冶金和建材行業要立足國內需求,嚴格控制總量擴張,優化品種結構,在產品研發、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石化行業要積極探索原料多元化發展新途徑,重點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加快化肥原料調整,推動油品質量升級。輕紡行業要強化環保和質量安全,加強企業品牌建設,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包裝行業要加快發展先進包裝裝備、包裝新材料和高端包裝製品。電子信息行業要提高研發水平,增強基礎電子自主發展能力,引導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建築業要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造、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壓縮和疏導過剩產能。

  第二節 優化產業布局

  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優化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主要依托國內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重大項目,優先在中西部資源地布局;主要利用進口資源的重大項目,優先在沿海沿邊地區布局。有序推進城市鋼鐵、有色、化工企業環保搬遷。優化原油加工能力布局,促進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引導生產要素集聚,依托國家重點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台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

  第三節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

  制定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支持企業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產流程,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研發設計、生產流通、企業管理等環節信息化改造升級,推行先進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推動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設。

  第四節 引導企業兼並重組

  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礙,以汽車、鋼鐵、水泥、機械製造、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第五節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法規體系。促進中小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強化質量誠信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能力。推動中小企業調整結構,提升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引導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創造良好環境,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信用擔保體系,提高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和比重,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落實和完善稅收等優惠政策,減輕中小企業社會負擔。

  第十章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第一節 推動重點領域跨越發展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物聯網、雲計算、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和信息服務。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生物農業、生物製造。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共性基礎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

  第二節 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以掌握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支撐作用,依托優勢企業、產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統籌技術開發、工程化、標準制定、應用示範等環節,支持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拓展,組織實施若干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和示範基地。

  第三節 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擴大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規模,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帶動社會資金投向處於創業早中期階段的創新型企業。綜合運用風險補償等財政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支持新產品應用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培育和拓展市場需求創造良好環境。

  第十一章 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第一節 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

  發展安全高效煤礦,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並重組,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有序開展煤制天然氣、煤制液體燃料和煤基多聯產研發示範,穩步推進產業化發展。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穩定國內石油產量,促進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推進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清潔高效、大容量燃煤機組,優先發展大中城市、工業園區熱電聯產機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電站和煤矸石等綜合利用電站。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重點推進西南地區大型水電站建設,因地制宜開發中小河流水能資源,科學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並網配套工程建設,有效發展風電。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促進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推廣應用。

  第二節 優化能源開發布局

  統籌規劃全國能源開發布局和建設重點,建設山西、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東部地區、西南地區和新疆五大國家綜合能源基地,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區發展核電。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減少一次能源大規模長距離輸送壓力。合理規劃建設能源儲備設施,完善石油儲備體系,加強天然氣和煤炭儲備與調峰應急能力建設。

  第三節 加強能源輸送通道建設

  加快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建設,完善國內油氣主幹管網。統籌天然氣進口管道、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跨區域骨幹輸氣網和配氣管網建設,初步形成天然氣、煤層氣、煤制氣協調發展的供氣格局。適應大規模跨區輸電和新能源發電並網的要求,加快現代電網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完善區域主幹電網,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第十二章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 完善區際交通網絡

  加快鐵路客運專線、區際幹線、煤運通道建設,發展高速鐵路,形成快速客運網,強化重載貨運網。完善國家公路網規劃,加快國家高速公路網剩餘路段、瓶頸路段建設,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擴建。大力推進長江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推動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和港口規模化發展。完善煤炭、石油、鐵礦石、集裝箱等運輸系統,提升沿海地區港口群現代化水平。完善以國際樞紐機場和幹線機場為骨幹、支線機場為補充的航空網絡,積極推動通用航空發展,改革空域管理體制,提高空域資源配置使用效率。

  第二節 建設城際快速網絡

  適應城市群發展需要,以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骨幹,以國省幹線公路為補充,推進城市群內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建設。建成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推進重點開發區域城市群的城際幹線建設。

  第三節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比率。科學制定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路線,規範建設標準,有序推進輕軌、地鐵、有軌電車等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統,提高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規範發展城市出租車業,合理引導私人機動車出行,倡導非機動方式出行。優化換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出行效率。統籌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

  第四節 提高運輸服務水平

  按照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化銜接的要求,加強鐵路、公路、港口、機場、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機銜接,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廣先進裝備技術應用,提高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優化運輸組織,創新服務方式,推進客票一體聯程、貨物多式聯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積極發展公路甩掛運輸。加強安全管理,保障運輸安全。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

  第一節 構建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國家幹線傳輸網絡。引導建設寬帶無線城市,推進城市光纖入戶,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建設,全面提高寬帶普及率和接入帶寬。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加強雲計算服務平台建設。以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為重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實現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促進網絡互聯互通和業務融合。

  第二節 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

  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推動面向全社會的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建設,推動重要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建設和完善網絡行政審批、信息公開、網上信訪、電子監察和審計體系。加強市場監管、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強化信息資源的整合,規範采集和發布,加強社會化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節 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

  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完善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等制度。加快推進安全可控關鍵軟硬件應用試點示範和推廣,加強信息網絡監測、管控能力建設,確保基礎信息網絡和重點信息系統安全。推進信息安全保密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安全保密防護體系。加強互聯網管理,確保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

  第十四章 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

  第一節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加強海洋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研發,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強海洋開發利用能力。深化港口岸線資源整合和優化港口布局。制定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等海洋經濟發展試點。

  第二節 加強海洋綜合管理

  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海洋管理體制。強化海域和海島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權市場機制,推進海島保護利用,扶持邊遠海島發展。統籌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控制近海資源過度開發,加強圍填海管理,嚴格規範無居民海島利用活動。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海洋綜合調查與測繪工作,積極開展極地、大洋科學考察。完善涉海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大海洋執法力度,維護海洋資源開發秩序。加強雙邊多邊海洋事務磋商,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保障海上運輸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