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和平和選舉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戰局僵持的結果:既然誰也沒法在戰場上解決對手,那就索性讓選票說了算。
然而兩派對立族系在人口上同樣處於大體均勢,票選和“炮選”一樣,也未能最終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勝利,或說服自己接受對方的失敗,最終重現政治僵局是必然的,之所以是“一國二公”,而沒有如肯尼亞、津巴布韋和剛果(金)那樣,出現又一個實際上等於“一國二公”,但表面上只有一個總統的“民族團結政府”,則是因為這樣的“民族團結政府”已經存在了 3年多,且表現出既不像一個民族,也沒有多少團結的態勢,雙方都不願回頭。
僵局的打破,則和國際社會的態度有關。
聯合國、非盟等都承認大選結果為瓦塔拉獲勝,對不肯退位的巴博實施封鎖、制裁,被巴博困在阿比讓“高爾夫酒店”的瓦塔拉在聯科部隊保護下高枕無憂,而巴博軍隊卻供應匱乏,士氣低落,儘管法國輿論所傳言“法軍幫助瓦塔拉部隊訓練、武裝”得不到佐證,但此次瓦塔拉的“閃電戰”,“獨角獸”先是以“撤僑”為由搶占阿比讓機場,接著以“聯合國授權”為由,打著“和聯科並肩作戰”、“保護平民”的旗號,實際上和瓦塔拉部聯手進攻,傾向性十分明顯。3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5號決議,授權聯科部隊解除“威脅平民的重武器”,以“保護平民安全”,成為法軍動武的依據,原本充當維和、調停角色的聯科部隊,一度被傳說和法軍一起發動空襲,儘管潘基文隨後澄清,說自己並未授權攻擊巴博,只是要求“兌現1975號決議”,人數多達8500人的聯科部隊也未投入戰鬥,但他此前的含糊表態,和聯科部隊發言人哈馬度.圖雷的聲明,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聯科也參戰了。
儘管法軍和聯科的軍事介入持續不長,卻足以為瓦塔拉所言的“最後一擊”創造機會;一擊之後,法國迅速發動政治攻勢,一方面廣泛散布“巴博勢力土崩瓦解”、“巴博幾小時後(一度甚至稱1小時後)就投降”的消息,一方面強逼山窮水盡、退入地堡的巴博簽署“權利讓渡書”,而稍後各方更宣布解除對科特迪瓦國際機場和最重要的經濟命脈——聖佩德羅港的封鎖,希望借此幫助瓦塔拉解決財政和後勤問題,穩定和恢復阿比讓秩序,只是沒想到風雲變幻,巴博居然死灰複燃。
法國.聯科.非盟
法國是前非洲殖民大國,西非則是法國非洲殖民的重鎮,塞內加爾和科特迪瓦,則被認為是後殖民時代,西非受法國影響最深的國家。
歷史上,科特迪瓦是法國的可可種植基地,獨立後則是科特迪瓦外資的最主要來源之一,法國在西非影響力的標誌——非洲法郎,正是由總部設在阿比讓的西非國家銀行所發行,此次瓦塔拉總攻阿比讓,法國宣布撤僑,所公布的在科法國僑民總數竟逾1.2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