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應汲取日本教訓 技術封鎖中國無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2 00:48:40  


 
  但這種理想缺乏實踐的必要邏輯。交流,意味著雙方水平不能差距太大,中國不可能始終局限於進口美國的大豆和雞肉;交流的過程也是雙方水平逐漸接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先進的一方因其發展潛力已經得到充分挖掘而呈現出平穩發展的狀態,後進的一方因具備“後發優勢”而呈現出全面追趕或超越的狀態。然而美國並沒有做好被中國接近甚至超越的心理準備,潛意識中他們依然期望永遠把中國壓制在低價值鏈、低技術水平上,這樣美國才“安全”。中國造出一台比美國運算速度快的超級計算機,美國人就大喊大叫,難以忍受。

  中國的崛起是全方位、持續的過程,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美國控制輸華高技術,可以理解,但無意義。美國早期對華封鎖,封鎖出“兩彈一星”;現在對華封鎖,封鎖的是美國公司的在華市場。在這方面,日本有深刻的教訓。

  改革開放初期,中日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要強於中美,中國許多家電和紡織等企業的先進設備是從日本進口的。但是日本有點小家子氣:給了設備不給技術,給技術也不給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由日本本土供應,研發中心留在日本國內,甚至合資企業的管理人員也要由日本派遣。而中國多數企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一系列合作,不甘心成為低附加值產品的製造者,所以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日企業間合作常常磕磕絆絆。美歐(尤其是德國)企業則乘虛而入,滿腔熱忱地提供全套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當然不可能是核心技術),迅速擠占了日本在華市場。日本企業哀嘆,“過分小心使日本企業失去了中國的黃金10年。”

  技術有時效性,今天不用明天作廢;技術是活的,你不提供有人提供(更不用說中國自身已經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技術既可以成為美國阻止中國崛起的工具,也可以成為妨礙美國企業在華競爭的包袱。聰明的美國人應該這樣想:既然中國的強大不可阻止,那就一起發財,共同進步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