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國債危機 今日的美國、明天的台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2 14:26:02  


  中評社台北5月22日電/國際金融市場近來顯得相對平靜,卻透著股山雨欲來的窒悶;歹戲拖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偶爾激起些許浪花,但美國即將破表的十四點三兆美元國債,會否擦槍走火而首度出現無力償債的違約事件,才是最讓市場恐懼的“黑天鵝”。

  聯合報社論指出,台灣是美國第六大債主,美國國債危機對台灣的影響不言可喻;但它更提醒了我們,台灣的“國債”危機亦已不遠,再不思作為,類似的困境也將降臨。

  美國國債危機由財長蓋納向國會發出正式警告而起;由於美國國債已抵舉債上限,蓋納要求國會提高上限,否則八月二日美國就可能出現史上首次還不出債務的違約事件,將影響美元、利率、美國債信及經濟復甦,而且全世界都可能因此遭殃。蓋納之言既是恐嚇,也是事實;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元是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國的前三大債主包括中國大陸、日本、英國等所持有的美債都會縮水,牽連廣泛而深遠。因此,以美國已上調國債上限逾七十次的歷史經驗,以及難以設想後果的經濟震盪,這次的國債危機可能仍然是個假警報。

  然而,每次都拿經濟衝擊逼迫國會就範總有其極限,當國債愈積愈多、後遺症愈來愈大、執政者愈來愈不負責任地留債下一代時,國民的容忍度也愈來愈小。尤其,在廿世紀的最後十年,美國財政尚且走在一條改善有期的道路上,但輕率的減稅、介入區域戰爭及政治支出承諾,將這些盈餘空間揮霍一空。因此,這次國債危機與以往不同,它在金融海嘯過後需要政府施援時,已是負債累累;當危機到來時,政府為救經濟擴大舉債,讓債務加速攀升;加上人口老化趨勢下已可預見的醫療支出需求,使國會不再照單全收,附加種種縮減赤字要求,而無論是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都代表著劇烈的政策轉變,這卻是尋求連任的歐巴馬政府難以接受的。如此一來,國債危機變成政治對峙;當經濟碰上政治會撞出什麼結果,難以逆料。“美國倒債”應不會成為二○一一年的關鍵字,但誰能保證?

  對台灣來說,美國國債危機不只是必須高度關注的事件,更是直接的警示。台灣的公共財政也有經歷過年年有餘的風光,但自民進黨二○○○年執政以來,“國家”債務餘額年年上升,八年膨脹了二點四兆元,近乎倍增;然而,國民黨二○○八年執政後債務累積依然快速,三年“國債”增加近一點二兆元,至本年度結束將達四兆九千餘億元,距離舉債上限僅有五、六千億元的空間,以近年每年財政赤字水準估算,最快兩年就告用罄,“國債”危機實已近在眼前。

  就跟美國一樣,這三年台灣“國債”陡升,是為了因應金融海嘯後的經濟衰退危機,政府發放消費券、擴大公共投資、推動各項短期就業措施等都花了很多錢,確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也確實成功地促進景氣復甦。然而,現今危機已過,負責任而有前瞻性的政府應是積極修補被危機捅得千瘡百孔的財政,不只為下一次的危機做準備,更是在厚實經濟的永續發展基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上周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即指出,台灣總體競爭力進步到全球第六,但政府效能退步到第十,關鍵正是財政情勢惡化,一舉倒退七名至第廿,是四年來最差,顯示出財政改革的急迫性。

  任由“國家”債務快速上升,更有違馬英九日前宣示的“世代正義”。在經濟危機肆虐的當下,擴大舉債救經濟是因為“長期,我們都死了”,求生存是唯一的目標;但是,“長期,我們的孩子還活著”,把過多的債務留給下一代承擔是不負責任的。因此,全面檢視“國債”問題現況,從研修稅制、資產活化到調整支出結構等面向,健全“國家”財政,有序降低負債,已必須成為實踐世代正義的重要一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