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日資萊陽租地種糧 外資摸進中國農業鏈前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09 09:42:40  


 
  相關報道

  土地流轉“基地模式”:農民仍處在利益鏈末梢

  山東煙台大明村距204國道約2公里,“地老板”房良才的菜地就在204國道通往大明村的一級公路旁邊。

  6月4日,在趕往大明村的途中看到多個噴著“龍大”、“東信”字樣的房屋矗立在地頭。

  過路的村民說,菜地歸哪家企業,地頭蓋的房子上就噴上企業名稱。據說,地里的菜直接送到萊陽的蔬菜加工出口企業,占領日本市場。

  據村民介紹,在膠東半島,“基地”已成為農場的代名詞,土地流轉正是“基地”誕生的直接推力。

  在我國最大的蔬菜出口縣級市萊陽,數萬畝基地已實現了規模效益。在這裡,記者發現,土地流轉的不同利益相關者,看到和說出的是不同的土地流轉利益觀。

  有研究人士指出,基地的發展暴露了政策與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在為外資覬覦的中國農業生產鏈前端,農民拿到的還是低端、末梢的收入。

  2004年,房良才與萊陽最大的農業企業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同,買下(農村更習慣將土地承包權流轉這樣繁複的名詞簡稱為“買地”、“賣地”)村里80畝地種植蔬菜賣給龍大集團。

  連續7年,房良才都是賺錢的,平均年收入十多萬元。但是,澇災、風災、冰雹等天災也讓他賠過錢。去年,與房良才一同種菜的農戶有30家左右,賠錢的至少20家。

  房良才說,農民種菜不規範,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品種是根據龍大公司的要求種的,化肥、農藥也是從公司統一購買的。”房良才認為,好在龍大會根據農戶的經營狀況適時調整菜類結構,保證農戶都有賺頭。

  在萊陽,房良才這樣在通過流轉集中起來的土地上種地的大戶,被村民們稱為“地老板”、“地主”。僅龍大集團在膠東地區,就有202名這樣的 “地老板”。1000元/畝的純收入,200畝地的規模,即使一線城市的白領也會垂涎。

  土地流轉至“基地”

  大明村2000畝耕地,已經流轉出了600畝,2006年在沐浴店鎮政府協調下,朝日綠源和大明村委會簽訂了263畝土地的流轉合同,村委會又和每一個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房良才的菜地與朝日綠源僅幾米之隔,他擔心經營多年的菜地會被日本農場 “兼並”,“據說他們會擴大種植範圍,現在日本人的地租已經漲到1000元/畝。”

  每年10月24日前後,是房良才“交租”的日子。2004年以來,土地租金由550元/畝漲到650元/畝,明年,房良才與大明村村民簽訂的8年土地租賃合同就要到期。保險起見,房良才今年繼續擴大承包種植規模,到80多里外的薑疃鎮濯村承包了120畝土地。

  與最開始承包村民的80畝地不同,房良才在濯村的120畝基地,是龍大集團與濯村村委會直接簽的合同。

  在距大明村不遠的周格莊村,村支書田學成稱,村里有180畝流轉的(種植)基地,“基地是企業與農戶之間的事。農戶的地轉到企業,企業再把錢交給農戶,就是這個情況。”

  “相比種莊稼,現在包地的錢合適。”大明村會計宋學玲說,“我也想把地包出去,自己外出打工掙錢,但他們要的是成片的土地,我家不在片上的口糧地,沒有人要”。

  “基地”擴展須看政府眼色

  “基地”創始人、龍大董事長宮學斌經常對別人說:“中國的根,在農民;農民的根,就是黃色的土地;我的根,在山東省萊陽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