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愛與恨的矛盾交織
越南在中國的版圖內達1000多年,直至公元968年越南獨立,但仍是中國的藩屬國。1885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才結束了約1000年的中國藩屬國的歷史。
褚浩認為,正是千年對中國的“附庸”造就了越南複雜的對華心理:既有對中國這個強大近鄰的認同和羨慕,也有對中越發展差距的自卑和無奈;既有學習中國發展經驗的渴望,也有為維護國家獨立和塑造民族精神對華潛在的抵觸和警惕。例如,在胡志明市紀念抗美戰爭的博物館中,沒有任何一張有關中國支援越南的記載和圖片,更沒有實物。中國支援越南抗美戰爭的歷史事實在這裡被完全有意掩蓋。對華矛盾心態已經成為越南的突出特征之一,也自然成為其國家性格的一部分。而1979年爆發的中越戰爭更是加劇了越南對中國的不信任,“怕”與“恨”占據了民族心理的上風。
越南的國家性格決定了其價值取向和對外交往的特點。曾任越南外交部部長助理的劉文利在其著作《越南:陸地、海洋、天空》中這樣說,“哪怕是再小的一塊領土,也是個根本問題,一個在原則和法理上不可回避的神聖問題。沒有任何大局問題能夠允許無視對領土的侵犯。即使是中越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也必須以適當方式,包括採取武裝保衛領土的方式做出反應。反應必須及時並有一定密度,而不必懼怕對方(中國)做出更強硬的反應或擔心影響兩國關係,因為一般不至於引起戰爭”。這些觀點被時任越共總書記的杜梅全盤接受,其書也被杜梅列為越南幹部“必讀書籍”,成為越南對外政策的指導之一。褚浩最後表示,越南對海洋,尤其是南海的擴張行為,是有其歷史與現實淵源的,符合其雙重複雜的國家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