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公消費”迷霧緣何難以撥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1 09:58:35  


  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21日載文《撥開“三公消費”的迷霧》,摘要如下:

  眼看著中國國務院規定的6月底時限已過去20天,過半中央機關仍未拿出本部門的“三公經費”賬單,儘管這種“曬”賬單目前只需要在一張紙上填上幾個數據就能過關。

  按說,任何政府都有公費出國、公費買車用車以及公務接待,只要是公務所需,政府部門的“三公花費”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大方地告訴公眾就是了。但在中國,“三公經費”的面紗卻相當難揭,原因至少有二:

  一是官本位思想和體制根深蒂固。中國歷代統治者雖然也有“民為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民服務”等民本意識,但基本沒有官員(更不要說君王)與民眾平權的意識和制度安排。直到今天,大多數官員仍認為他們應該享有高於民眾、高於下屬的特權。只不過在公民權利逐步覺醒的情況下,這些特權必須更加隱蔽一些,最好不讓公眾知曉。官員們不願公開“三公經費”,說白了就是想維護給自己和部門帶來諸多好處的特權消費。

  二是“三公花費”確實如外界所料,有不少見不得光的“貓膩(黑幕)”。這些“貓膩”既包括違反明規則的特權消費,也包括違法亂紀的腐敗,否則有關部委不會甘冒風險,頑強地置國務院要求和輿論呼籲於不顧,能拖一天算一天,或者耍些半夜公開、周末公開、在網站上隱形公開等小手段,盡量避開輿論的鋒芒。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