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三公”引監督難題 專家籲別低估百姓智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09:02:44  


公車費在三公之中占比很大(京華時報)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三公”從幕後走向前台,始於科技部。截至前天,98個中央部門中,七成多的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逐一亮相。京華時報報道,科技部“吃螃蟹”舉動激起了公眾三公經費公開程度的持續期盼。然而,兩個月以來,各部門“精煉”的表格和簡短的注釋,對於不具備專業知識、不清楚相關背景和標準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於深奧、難懂的“天書”。難道三公支出為公開而公開?

  “公開總比不公開好。”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下一步三公監督和制約需要審計、問責等配套措施。

  公開概念 此“三公”非彼“三公”?

  官方公布的“三公”與民間關切的“三公”概念不同,又無具體細化說明,渴望知情的公眾感覺不解渴。

  對“三公”的關注源於民間。人們想探究“一盒煙一壺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坐著一座樓”的現實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錢?

  民間關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費旅遊、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對於三公的探究源於最基本的知情需要。

  作為公眾知情權的守望者,媒體對三公有著持續的關注。近日對中央部門三公支出的持續關注可見一斑。3月23日,國務院定出時間表,要求各部門6月公開支出情況。按照國務院要求,98個中央部門要公開部門決算。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開三公經費預算。這一“吃螃蟹”的舉動,使得三公支出從幕後走到前台。但同時,將三公“打包”,公布總數的方式也引來“看不懂”的質疑。儘管7月15日,科技部在僅有的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總數基礎上進行了補充,但從科技部開始,陸續公布“三公”均為:中央部門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以及公務接待費,並非民間所關注的三公支出。

  有專家指出,三公經費的公開的細化程度不夠,導致人們很難對這樣的三公支出進行有效的監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