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吸引外資方面,孫中山強調指出,中外合作共同發展的國際計劃,必須重視民意,必須設法得到中國人民的信任。中國利用外資促進農業、工商業和貿易現代化,只要沒有官吏從中舞弊,且中外利益均沾,“中國人民必歡迎之”。他還特別提出,國家經營的企業事業,要能夠吸收外資,能夠雇傭外籍有熟練技能和組織能力專門人才,前提是“以其財產屬之國有,而為全國人民利益計”。國家經營的企事業雇傭外人擔任經營監督之責,前提條件必須是使接受教授訓練的中國人能夠繼任,這是“受雇於中國之外人必盡義務之一”。(注3)
在中國東部與西部均衡發展方面,孫中山提出東部遠海沿江人口稠密地區與西部各省富饒資源地區要連帶共同發展的思想。他提出的北方大港與西北鐵路建設計劃,不僅考慮到中國北方渤海灣不封凍深水大港的建設,促進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方鹽業、礦業及工商業的發展,而且規劃了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一的黃河流域以及人口稀少的西北地方的開發,對北方大港及西北鐵路建設涉及到的河北、山西、山東西部、河南北部、遼寧南部、陝西、甘肅等省區煤礦、鋼鐵產業發展,以及向急待開發的西北遊牧地區投資、移民等都有所考慮,而西北鐵路擴張計劃更是延伸向新疆南北邊陲、外蒙古、俄羅斯等。他提出的東方大港與長江沿江開發建設計劃,不僅規劃了以上海為中心東方大港建設成為中國最大商港及世界商港,而且對長江流域的崇明、江陰、鎮江、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等地港口建設、交通運輸、礦產開發、水泥製造以及海鹽、絲綢、瓷器、大米、茶葉等商業貿易發展,對長江中下游、運河、淮河、江南水路系統、鄱陽湖水路系統、漢水、洞庭湖水路系統以及西部長江上游地區的水利改良、水路運輸、農田開發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劃,中央鐵路建設則計劃向西延伸至西安、蘭州、哈密、吐魯番、迪化、塔城等。他提出的南方大港與西南鐵路建設計劃,不僅規劃了以廣州為中心建設中國南方世界海港、製造業中心、商業中心,使其成為南方內河水運之中軸、海洋交通之樞紐,而且憑藉西南鐵路建設計劃,向西輻射四川、雲南、廣西、貴州,聯動開發利用西南地區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產和經濟作物資源,並且西南鐵路不僅延伸至欽州、鎮南關、思茅、騰沖等中越、中緬邊境,而且向西連接未來高原鐵路計劃的川藏鐵路、青藏鐵路。
《建國方略》的現代啟示
孫中山撰寫《建國方略》,規劃中國走向現代化宏偉藍圖和實施方案,字行間凝聚著如何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些思想,對於今天中國和平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啟迪。
首先,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具備國際戰略視野和胸懷。孫中山具有世界走向大同的遠見和胸懷,他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他宣導的辛亥革命和建國方略,時時刻刻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他對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機遇,對中國資源開發、工業革命、工商業貿易發展與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西方大國的抵抗、競爭與合作關係等,都有過深入的思考。面對西方列強的壓迫和競爭,孫中山始終立足於中國自身的變革與發展,救亡圖存,以中國和平發展實業加入世界發展潮流,增進世界各國的互助。他認為,創立民國,“其目的本為和平”,所以他提出和平發展中國的實業計劃,“其效力當比吾利用兵器以推翻滿清為更大也”。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和平發展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革命成果,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弊病。這些思想對於我們今天處於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政治格局多極化國際環境,如何抓住機遇大於挑戰的重要戰略機遇,和平發展實現中國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其次,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孫中山構想的《建國方略》始終從中國國情特點、地理優勢、資源配置、可持續發展等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揚長避短,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與方法。例如,孫中山從中國海岸、水路、陸路地理特點、資源配置與開發利用的實際出發,提出在遠海沿江、鐵路中心、終點和商業港口地,建設公用設備齊全的新興城市城鎮規劃,其中著重提出首先在中國沿海開發建設上海、天津、廣州一等世界大港,營口、海州、福州、欽州二等海港以及葫蘆島、煙台、寧波、溫州、廈門、汕頭、海口等三等海港。這些海港城鎮建設構想,已經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所證實是正確的和有遠見的。
第三,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實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孫中山集革命與建設先行者為己任,在不屈不撓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戰爭的同時,孜孜不倦探索實行中國現代化的道路與方法。《建國方略》從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幾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孫中山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民生改良“畢其功於一役”的思想。孫中山痛感中國近代積弱不振和國人後知後覺,主張積極向上的知行觀和有志竟成的進取精神以喚起民眾,強調在實現物質建設的同時,必須在社會建設方面實現主權在民和政治體制改造,才能夠使具有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和優秀文明的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些觀念成為我們今天宣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思想來源。
第四,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發展多種經濟結構和體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發展多種經濟做過有益的探討。他提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今欲利便個人企業之發達於中國,則從來所行之自殺的稅制,應即廢,紊亂之貨幣,立需改良,而各種官吏的障礙,必當排去,尤須輔之以利便交通。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佔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注4)這個觀點至今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第五,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遵循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孫中山雖然以先知先覺過人的智慧提出《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為國家經濟建設之大政策,但認為要真正實施必須經過專家的調查和審定,“其實施之細密計劃,必當再經一度專門名家之調查,科學實驗之審定,乃可從事。故所舉之計劃,當有種種之變更改良”。(注5)這種科學的態度更是我們今天實現中國現代化所要遵循的。
綜上所述,孫中山《建國方略》開創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構想,他的奮鬥精神、思路與方法成為我們實現中國現代化和繼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
注釋:
(注1)《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86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注2)《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90頁
(注3)《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92頁
(注4)《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91頁
(注5)《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8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9月號,總第1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