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1:這個世界為什麼如此憤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1 10:37:14  


倫敦騷亂中,一棟樓房被騷亂者燒毀。(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存不存在“全球心態”這樣一種東西?感覺上肯定存在。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其它時期,在全球範圍內有如此眾多的國家被某種形式的街頭抗議或民眾起義所困擾。2011年正變成全球憤怒之年。
 
  FT中文網今日刊登吉迪恩•拉赫曼的評論文章稱,年初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為全年定下了基調:在突尼斯和埃及政權垮台後,如今,利比亞的穆阿邁爾•卡扎菲(Muammer Gaddafi)被趕下了台,而敘利亞也爆發了動亂。
 
  然而,一些形式更為溫和的民變正席捲全球。在歐洲,雅典爆發了政治騷亂,馬德里出現了靜坐示威,倫敦則發生了打砸搶事件。在印度,數千名示威者出現在全國各地街頭,支持社會活動家與絕食抗議者安納•哈扎爾(Anna Hazare)。哈扎爾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恐慌,已被迫同意出台新的反腐措施。在中國,一起工廠事故和高鐵撞車事故引發了公開示威與在線抗議活動。在智利,過去兩個月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與工會遊行,要求加大社會支出。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的主要街道上滿是抗議生活成本高昂的民眾。
 
  當然,世界各地的動盪也存在著重大差別。為何要美化一個穿連帽衣的英國小混混破壞百貨大樓窗戶的行為,將其與甘冒生命危險爭取自由的利比亞人相提並論?將一位中國大連家庭主婦參加抗議化工廠的示威,與一名以色列辦公室職員要求得到買得起的住房聯繫起來,似乎同樣也很牽強。
 
  面對這些如此不同的事件,做總結的時候肯定要非常謹慎。但它們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共同點。2011年的許多民變,都是感覺未享受到經濟增長好處、並對腐敗感到憤慨的普通民眾,對全球聯繫緊密的精英階層的反抗。
 
  對執政精英的財富規模與腐敗程度的憤怒,引發了突尼斯和埃及的起義活動。對於腐敗現象與官員犯罪的指控,是印度和中國公眾抗議活動的主因。而對年輕人缺乏機會以及中產階級生活水準不斷下滑的不滿,則是西班牙、希臘、以色列與智利示威活動的共同主題。
 
  文章稱,許多爆發騷亂的國家都明確承認這樣的說法:即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是經濟迅速增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在中國,鄧小平數十年前就為共產黨接納資本主義打好了伏筆——他當時曾公開宣稱“致富光榮”。在英國,托尼•布萊爾(TonyBlair)的新工黨(New Labour)設計師彼得•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宣稱,自己對“人們變得富得流油毫不緊張”。智利是拉美自由市場改革的先行者。而在印度,拜經濟繁榮所賜,億萬富翁的豪宅與不忍卒視的貧民窟毗鄰而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