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淩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被反對派攻占,意味著卡扎菲在利比亞長達42年的統治畫上句號。 |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美國《世界日報》9月8日載文《中國為何在利比亞問題上“後知後覺”》,摘要如下:
利比亞戰局正在走向尾聲,雖然支持卡扎菲的殘餘勢力,仍然在做困獸鬥,但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小範圍,卡扎菲及其兒子所代表的舊勢力,已經沒有卷土重來的希望,獨裁者退出歷史舞台成為定局,下場如何,還有待觀察。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輿論依照慣例,還將“全國過渡委員會”稱為“反對派”,可謂“落後形勢”。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之前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利比亞國際之友”會議,就是讓“全國過渡委員會”登台亮相,接受“冠冕”。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歐盟主要國家,美國、聯合國、阿拉伯聯盟國家、非洲聯盟國家,總數計有60多國,但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獨領風騷的金磚國家,只是以觀察員的身分列席,其中包括中國。會議的主角,則是一直號稱要讓法國重返非洲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連美國的鋒頭都沒有其勁。
這也難怪,當初利比亞反對派竪起造反的大旗,法國和英國率先支持,在說服聯合國讓北約在其大旗下設立“禁飛區”之後,又是法國戰機率先在卡扎菲控制的首都的黎波里投下第一枚炸彈,隨後又第一個正式承認反對派的合法地位,如今又組織第一次國際會議,讓國際社會解凍利比亞高達15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重建,薩科齊的“豪賭”,為他贏得了“全國過渡委員會”的頭號座上賓地位,讓美國望塵莫及,讓原來是利比亞最大的西方貿易夥伴意大利也緊張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