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安徽銅陵試行撤銷街道辦 全國推行尚難確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2 08:58:34  


 
  改革並非傳說的“常委一句話決定”

  作為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樣本,“銅陵模式”被民政部官員高度肯定為:“這是城市管理中革命性的一種變革”。基於此,人們的疑問是,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為何就要拿街道辦開刀?

  在銅官山區,記者聽到的最先一種解釋是:2009年的一天,銅陵市委常委到銅官山區集體調研,其間一常委問:區裡的六個街道,每年要花多少錢?區官員回答多少多少。該常委一聽便表示,與其在街道花這麼多錢,還不如把它全部用在社區上。自此,銅官山區社區綜合體制改革開始。

  這一帶點“傳奇色彩”的解釋多少有點玄乎,這麼大的一個事情,不大可能由一個官員一句話決定。記者找到了“銅陵模式”的操盤者、銅官山區區委書記王綱根,獲悉了標準答案。

  銅官山區區委書記王綱根:“我們區是銅陵的中心城區,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與之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也進入高發期。而僅僅從社區層面改革,已經難以疏通這些矛盾,因此區裡面想到了整合區、街道、社區三個層面的資源。在全國各地一番考察之後,銅官山區選擇街道作為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從社會管理的層面上來講,街道主要承擔上傳下達的角色,這就造成了工作環節多、信息容易失真、工作邊際遞減效應等諸多弊端;而從社區工作的層面,社區居委會對老百姓的要求最了解,但限於自身的條件和職能,社區又很難快速、直接的解決老百姓的訴求。這就導致:看得見(百姓訴求)的,沒權力去解決;有權力解決的,不一定看得見。”

  銅官山區市建社區一位副主任:“民政部王金華司長說,由於管理層次多,很多人財物到了街道這個層級就被截留光了,社區沒有手段、沒有服務資源、沒有財力,很多工作難以開展。這話我感觸是很深的。改革前,我是老市建社區的社區主任,老社區只有9個社工,每年工作經費只有3萬,而改革後,新的市建社區有38位工作人員,每年工作經費加在一起有七八十萬,因而以前想做但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做的事情——諸如小區綠花帶建設等之類的事情——現在很輕易就能做成。”

  這也是“銅陵模式”受到民政部高度肯定的原因。記者了解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城市社會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迅速轉化,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基層管理的內容越來越多,居民的社區參與要求愈來愈強烈。如此形勢下,單位制、街居制(街道居委會)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弊端盡現。

  1991年,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區建設的理念和任務,倡導城市基層建設應以社區建設為切入點,推動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改革。此後,全國各地的基層城市管理探索,都往社區居委會上傾斜,街道辦的地位開始受到衝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