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華裔作家:駱家輝是美國造全新華人形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4 09:38:36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羊城晚報報道,梁志英(Russell C. Leong)是華裔美國詩人和小說家,亞裔美國研究重要雜誌《亞美文學》主編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系教授。他的短篇小說集《鳳眼和其它故事》被《洛杉磯時報》選為最佳小說之一,曾獲美國圖書獎,並被翻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9月20至23日,梁志英先生訪問汕頭大學。21日,在由汕大文學院主辦、《華文文學》編輯部承辦的演講會上,梁志英做了《從內部書寫西方:關於美國華裔文學》的英文講座。以下是關於“離散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的問答———

  問:您發表的那些寫中國的小說,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中國的故事?如何既做到能夠讓美國讀者理解,又能在行文中保留中國文化傳統?

  梁志英:這是一個關於“文化回家”的問題。其實,從“本土文化”跨度到“異質文化”,作為作家自身來說,在文化認同上,是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本土文化上去的,最起碼,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回歸。這是文化的一個“走出去,走不回來”的現象。作家在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歷程,有著一種全新的經歷,他不可能再用全部的視角去反映和書寫一切關於原宗主國的東西,他必然要去抒寫他當下的生活環境和人生體驗。如譚恩美的創作,一直被認為是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人性的代表,可是,殊不知譚恩美她是自詡為美國作家的。再如哈金的很多反映美國生活的作品,其實,這些作品就關乎到作者代言人身份的合法性問題。假如說,他們是代表中國人,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的代言人,那麼,這個身份是誰賦予作者的?還是作者自己的文化情感認同?最終,關於新移民小人物的角色困境,還是涉及到“忠於自己”的問題。

  問:很多人說華裔作家的作品中常有東方情結,但是他們筆下的中國是想象虛構出來的中國。這些問題在從中國去到美國的華裔作家和在美國本地的亞裔作家之間,有什麼區別?

  梁志英:這確實是個怪異而矛盾的問題。在美國來說,很多從中國去美國的華裔作家,如果他們書寫中國,則會被潛意識地認為他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他們的書寫就是東方情結的映照。而那些出生在美國本地的華裔作家,他們書寫中國,則會被認為是通過想象的體驗,他們的筆下是一個創造出來的想象中國,缺乏真實感。如何看待作家們的作品,這就關乎到對作家本身身份認同的問題,它會影響甚至決定作家的作品被接受的情況。例如,假如你是美國人,你說漢語還不錯,人家會認為你很厲害,但如果你本身的母語是漢語,別人在潛意識裡就會認為你本應該可以講得更好的,在這兩者之間,評判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