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京報:揭秘緬甸共產黨興亡始末與教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0 00:17:08  


1963年8月,中南海,毛澤東與來訪的緬共副主席德欽巴登頂邊走邊談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緬甸與中國山水相連,歷史上交往很深。明朝末年一些反清的內地人逃入緬境,成為“果敢”人的最早祖先。

  人民網刊發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的文章,揭密緬甸共產黨的興亡始末與教訓。文章稱,1939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他們在普遍篤信佛教的居民中起初並無太大影響。1942年日本侵略軍入緬,打出“幫助大東亞共榮圈內的國家獨立”的旗號,當地主張民族獨立的德欽黨多數領導人竟歡迎日軍,只有緬共提出抗日口號,並發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從而威信大增,連後來長期執政的奈溫也曾參加緬共並成為候補黨員。

  1945年緬共組織反日起義時,曾建立起2萬人的武裝,在英國恢復統治後成為一支重要力量。1948年緬甸獨立時,緬共提出“和平發展”口號,曾放棄武裝走和平議會道路,卻未獲成功。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後,緬共主席德欽丹東提出要“面向東方,學習毛澤東思想”。在此情況下,如何對待緬共,中共中央一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

  列寧認為世界革命是連成一體的,按這一原則要求,一國共產黨掌權後便有義務支援同一信仰的他國黨進行革命,1919年成立的共產國際便以此原則要求下屬各黨。但根據現代國際關係的共識,一國又不應干涉他國內政,這種黨際關係要求與國際關係準則存在的矛盾,曾使共產黨當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陷入“兩難”處境。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開始處理國家外交事務後,很快便感受到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矛盾,在對外宣傳中便停止鼓動世界革命,與緬甸、印度等國政府都建立了正常外交關係。當時周恩來強調,中國想支持各國的革命進步事業,關鍵是把自己國家建設好,以榜樣的作用去影響他人。

  緬甸政府於1950年初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中最早同新中國建交,因為緬共的存在,其政府對華自然抱有擔憂情緒。1954年緬甸吳努總理首次訪華時,曾於北京飯店的宴會上坦率地講了自己的心態,那便是:“中國如同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時刻提心吊膽。”當時因美國大力組織反華包圍圈,爭取緬甸中立和對華友好,便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