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群體冷漠到群體送暖折射出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0 10:30:45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小悅悅實在過早地承受了人生的磨難。才兩歲,她就經歷了被車子碾壓、多名路人見死不救的人性冰冷。同樣叫人唏噓的,是女孩的苦難經媒體密集報道後,又呈現奇異的轉折。據說這兩天前往醫院看望悅悅的愛心人士絡繹不絕,其中不少人堅決要捐款,包括有企業主當場捐贈5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萬新元)。到昨天為止,社會各界獻出的捐款已超過27萬元。

  聯合早報刊登評論文章表示,小女孩如今命懸一線,即使挺過眼前一關,她最好的結果也是成為植物人,救治所需費用必然龐大。愛心人士的捐贈,可謂雪中送炭。

  然而,人們更忍不住要指出,如果肇事的司機送她到醫院,或者過路者伸出援手,這個幼小的生命也許還有機會健康長大。愛心來得早點,就不必一擁而上。小悅悅的故事,讓長期以來困擾著中國社會的“見死不救”問題,猛然變得更為突出、強烈而刺眼。正如廣州學者李公明受訪時指出的,輿論與社會對“見死不救”的問題,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中華民族真到了最缺德的時候?輿論的提問匯成響亮的聲音,敲打人們的良知靈魂,也衝擊了人們對國家、對社會的認識。

  中國人也善良得驚人

  文章稱,如果斷定中國人已公德盡失,這種絕對化的說法其實經不起考驗。因為突出的實例反向證明,中國人有時善良得驚人。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全國民眾都投入到抗震救災的熱潮裡,許多人千里迢迢到災區送水送糧、當志願者,連乞丐都將乞討到的錢捐給災民;再靠近點說,今年7月溫州發生動車事故,當地居民爭先恐後到醫院獻血,搶救遇難者的熱情也讓外界印象深刻。

  與此同時,報章上也有大量反映社會失範、失德的新聞報道,輕者如經商不重誠信,重者如生產銷售有毒食品,見死不救。當“老人跌倒扶不扶?”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都成為需要討論的問題時,莫說表現公德,就是連做一個正常人的水平都夠不上。

  認真將上述情況並列比較,應該認識到,中國社會與人心狀態極其複雜,13億龐大人口中包括各式各樣人,如果取其一端,可能任何論點都能找到大量論據證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