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媒:美國要學會做一個建設性的參與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31 00:17:54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希望自己能有個“主義”,奧巴馬總統的“主義”似乎也在形成之中。這是“一種把美國的影響力最大化、把囊中羞澀的政府的支出成本最小化的理論”。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給出了“奧巴馬主義”的定義,認為其成功範例就是剛剛結束的利比亞之戰。

  人民網文章稱,利比亞的這場戰爭,美國提供了先進的武器,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具體執行任務和指揮行動的都是北約盟國。美國只花了10億美元,與伊拉克戰爭所花1.1萬億美元相比,不過是小菜一碟。

  以最小代價或減少代價來換取最大影響力,是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就一直刻意運用的策略。事實上,隨著布什政府以“先發制人”軍事干涉為主導的戰略理念的失敗,“離岸制衡”的戰略就應運而生。美國國務卿克林頓2009年上任之後提出的“巧實力外交”,可謂這一戰略的先聲。其出台背景是,美國的形象因直接“舞槍弄棒”而嚴重受損,而美國的實力也不如以往。

  其實,上述變化不過是方式的轉變而已。美國在全球傳播其價值觀和政治模式,維護其全球利益,堅守其領導地位的大方向沒有變,也不會變。美國《2010年國防戰略》提出的目標就是,“必須將美國置於領導不同國家和民族間共同利益的地位”。

  “奧巴馬主義”出台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隨著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在增強。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以及二十國集團內的協調,突出反映了全球實力格局的變化。但是,美國新思潮有“順應”形勢發展變化的一面,同時也是一種“反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